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26日 星期三

    读书人语

    谁的大势?凭什么我们必须顺从它?

    ——关于“电子书(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

    江晓原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26日   09 版)

        以前孙文有一幅著名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中国奋斗求存的年代,这个题词当然起了积极作用。但是多年来在西方列强逼迫、引导、驱使下的埋头奋斗,也使我们产生了一个思维定式,认为顺着“世界潮流”才是正确的、革命的、天经地义的;而“逆历史潮流而动”则是错误的、反动的、大逆不道的。所以一但跻身于“世界潮流”,似乎就可以获得“政治正确”的特权。这种思维定式牢牢盘踞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却将毛泽东当年关于“反潮流精神”的教导忘干净了。

        现在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放在我们面前——“电子书(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

        今天,许多出版人和文化人都在重复这句老生常谈。

        他们重复这句老生常谈时,往往已经不假思索地默认了两点:一、这个“大势”的正确性;二、这个“大势”的不可抗拒性。因为这个“大势”正是所谓的“世界潮流”。

        他们重复这句老生常谈时,思考的是如何顺从这个“大势”,如何在这个“大势”下生存和发展。这样的思考当然也无可非议。

        但是,为什么别人给你一个“世界潮流”,你就只能一根筋地想着如何去顺从它,只能急煎煎地埋头去赶上它呢?19世纪鸦片战争时,西方列强大肆侵略发展中国家,就形成了一股“世界潮流”,如果那时有人告诉你“列强殖民是大势所趋”,难道你就应该乖乖当殖民地吗?

        我们为什么不能问一问下面这些问题,比如:

        这个“大势”是谁的大势?

        它真的是“大势”吗?即使真的是大势,它一定就好吗?

        在顺应这个“大势”之外,我们还有没有别的选项,比如抵制这个“大势”?

        听上去像无理取闹是吧?那让我们先看一个已经“成熟”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环境污染正在全球一天比一天严重地发展着。如果从不可抗拒性这一点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环境污染是大势所趋”。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搞环境保护运动呢?搞环境保护运动,不就是对环境污染这个“大势”、这个“世界潮流”进行抵制吗?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有一些“大势”,有一些“世界潮流”,其实是坏的。人类要想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抵制这些“大势”和“世界潮流”。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电子书(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这个“大势”一定是好的吗?我们仔细评估过这个“大势”已经显现的和尚未完全显现的后果吗?要回答这个被许多人忽略了的问题,我们不妨先问另一个问题:如果说“电子书(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那它是谁策动的“大势”?

        透过无数双紧盯着iPad屏幕的眼睛(视力正在迅速损坏中),我们不难“诗意地”看到,这正是乔布斯们的“大势”。用不着和我争辩在iPad之前还有Kindle和汉王(再之前还有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呢),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卡尔·马克思活在今日,他会毫不犹豫地指出:这就是资本的“大势”。

        非常巧合的是,在环境污染这个“大势”的背后,也是资本那张丑陋狰狞的脸。

        另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事实是:为抵制环境污染这个“世界潮流”而兴起的环境保护运动,由于多年来各国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另一个“世界潮流”,它也成为“政治正确”的了。

        尽管迄今为止,环境保护运动这个“世界潮流”的力量,还远远比不上环境污染的“大势所趋”,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世界潮流”不是不可以反抗的,“大势所趋”不是不可以抵制的。

        想象一下: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坚持阅读纸质书,不盲目认同“电子书(数字阅读)是大势所趋”的说法,更不去为这个所谓的“大势”掏钱买单、当义务宣传员或廉价吹鼓手(如想扮演这三种角色,请先仔细评估这个“大势”的后果),我们的图书世界会是怎样一幅场景呢?

        那将是一幅非常和谐美好的场景:传统纸质图书市场依旧繁荣,电子书(数字阅读)作为一种补充手段(比如便于查阅),也聊备一格地存在着。

        那么资本呢?

        资本的天生使命就是增殖,所以它一直在寻求着电子书(数字阅读)的“有效赢利模式”。中国的纸质图书之所以眼下仍然保持着主流地位,也许是因为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得电子书(数字阅读)迄今还没有在这里找到它的“有效赢利模式”——如果它在中国永远找不到,那也许正是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的一项特殊贡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