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9月05日 星期三

    陈效东:格局难有颠覆,数字出版是新的起跑线

    福建少儿社:打造特色板块,夯实销售根据地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陈效东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05日   18 版)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出版社进入少儿图书领域,教辅新规下,这一点在今年会更多的出现。其一,专业少儿社和相关出版社会将更多的出版布局调整到一般图书。原来很多出版社更多是靠教辅维持,一般图书只是作为基本的品种点缀,但在今年教辅的限价、授权、一个学科每个版本只能配一套同步教辅等新规下,以教辅为主的出版社将受到冲击,会加大一般图书的出版力度;其二,受政策影响,大量做教辅的民营公司,除了个别一些特别大的能拿到授权,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公司都没办法拿到,除非撤出这个行业不做书了,否则转型会转到与教辅目标读者同一的少儿图书市场。从今年的市场来看,品种的增加还是比较明显的。社会、学校、家庭三股力量在推动少儿图书的销售,少儿图书比其他的品种更具有带动销售的作用。但因为品种的不断增加,整体效益并没有随着销售的提升而同步增长。

        整体来看,少儿图书市场大的格局没有变,一些领头的出版社依然起着领导的作用,其整个规模和动销品种是多年积累所得。新进入者进军少儿图书市场,会在某一个领域、一个品种,一个项目上去尝试和突破,不可能形成完整的动销品种,比如说像浙江少儿社那样3000个动销品种,是长期积累而成的。而且,这些动销品种可能是在更多的品种淘汰间留存下来的,所以市场表现也是比较好的。新增加的品种很难一下就有那么好的表现,这也造成很多其他的出版社进入少儿出版,品种在增加,但并没有同步达到很好的效益。但一些民营公司和有钱的出版社还是会做初期的尝试,进入某一个领域,争取在该领域里面有自己的影响。总体来看,少儿出版市场格局很难有颠覆性的变化,只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原来比较强的出版社会落下来一些。

        目前,仍然是专业少儿社在举着原创这面旗帜。虽然现在少儿图书的品种这么多,但是作家的原创不可能像品种的增加一样“大跃进”,一位作家一年也就是一定的产品。原创不会随着这么多出版社的介入而变得非常多,特别是名家的作品,这些年引领市场的作品,仍然是过去基本的这些量。所以,有一个现象这两年会特别明显,就是跟名家相关的书会越来越多,名家主编,或者挂上名家主编的,或者名家过去的作品拿来改成美绘本,或者其他形式的,会比前几年会出现得更多。新介入者最经济的策略就是“跟随”,他们不会做新人,一定是做名家,拿不到原创,就会出更高的钱,去做跟名家相关的产品。原创量仍然是有限的,真正的优秀作品不会一下增长很多,对这类的作品争夺会更激烈。这类原创作品基本还在专业少儿社,专业少儿社多年的经营,跟作家多年的合作,以及长期的感情关系,所以原创作品还是会在第一时间里落到这里,但慢慢的,其他的进入者会在拦截名家的作品。同样一种书在什么出版单位、通过什么方式来做,完全是不同的效果,所以品牌的作用在未来的竞争中越来越占优势。

        具体来看,我觉得中少社的一些方式,比如书刊互动,在这两年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其实我们各家出版社都有刊物,但做刊物的做刊物,做书的做书,没有把刊物的资源和书的资源进行整体的经营。目前,可能各个出版社还是这样,福建少儿也是这样。而中少社书刊整体带动的效果非常明显,值得各家少儿社关注学习。中少这两年发展非常快,已经完全超过了很多原来比较强的出版社,大社的前进的步伐已经可以看得到了,未来它肯定会不断的前进,重新回到最重要的位置。

        根据地面店销售的统计,开卷得到全国零售图书市场前半年增长速度为0.27%的数据,但我认为图书市场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网络销售的增长会高于地面店的增长。我们通过淘宝的“聚划算”做了一次网络销售,3天销了一万多册。三套书同时在做,一套的折扣给得比较低,销售非常快,不到3天就没有了。我们会考虑某一个时间段做某一个品种,加入包括团购网站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母婴、大卖场、机场等特种渠道会扩大少儿图书的销售市场,但目前这几年要全面超越实体店的体系,还是比较难的。这两年,传统的实体店体系越来越得到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其二,实体店自身也在不断的变更,调整和适应新的市场形势。新华书店系统在寻求和形成更大的合作,甚至可能会变革为南北两大集团,会把更多的触角伸入到社区和街道,形成更庞大的网络体系。毕竟实体书店几十年的经营,形成的网络和布局,包括在对市民的影响上,都有优势。

        在营销方式上,少儿社开始在更多的电商平台、借助像聚划算这种新模式来销售,地面的营销方式则更多的是打通渠道,如入校园营销,联合教育部门的图书推荐,作家签售等。出版社会更重视社群这一块。

        2012年,大家更关注整个少儿出版数字转型的成功。传统的出版相应的格局已经很难改变了,比如说浙少社连续多年排在市场占有率第一,排在前十位的出版社可能个别出版社有所变化,但整体变化是不大的,后面的出版社要想突然间跃到前面,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但确实比较难。而数字出版是新的起跑线。但操作的时候,具体的切入点,整个的运营模式和运营举措,都还不是非常清晰,还在摸索和探讨。大家都知道,数字出版是未来的方向,肯定要做,但怎么去做,现在还是很迷茫,基本的尝试都有。比如说内容的数字转化,大家也都在做,去年,海峡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中心帮我们做了四个类别20种的数字产品,在苹果上运行,但这还不是双向性的数字出版。我们大部分数字产品不收费,收费的也有一些,不足以支撑一个出版社的生存,我们的期刊在数字出版领域也赚到一些钱,但非常少,不是方向性的。

        今年因为教辅的变动,面临着一般图书、尤其是儿童文学图书的纷争,我们今年的目标就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突破点和形成自己的产品线。今年我们主要是利用这几年做的两岸阅读推广系统,整体推进台湾的儿童文学产品和其他产品,让台湾的儿童读物在内地有比较完整的呈现。在两岸青少年阅读交流活动中,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台湾作家和出版公司,准备从今年开始,花两、三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形成福建少儿社的台湾童书板块。实际上,台湾童书这两年陆陆续续在出版,比如浙少社推出的管家琪,或者方淑珍,或是桂文亚,但还没有形成整体的图书板块。

        去年我们做的海峡两岸儿童阅读论坛、快乐读书会,包括海峡两岸儿童文学高峰论坛,行业都比较关注和支持,我们今年就在产品方面推进,同时,我们两套书跟台湾相关的图书进入国家“十二五”重点规划,这次又有三套和台湾相关的书被征订,所以我们把台湾图书为一个发展目标。今年,我们就一些产品和一些经销商进行前期的酝酿沟通,得到了反映都比较好,为一些单位,如当当网、南国书香节提供的产品定制,他们也有比较大的兴趣。就是版权操作起来比我们预想的要难,来来回回谈得非常久。

        今年我们准备推出30到50种台湾童书,争取在明年达到200种。这些品种会比较整齐地来反映台湾优秀的儿童读物。在我们的台湾板块里还有不同的品种,像台湾绘本馆,台湾儿歌馆,台湾科普馆、小说馆、童话馆等,这次我们在全国少儿会上会推出第一批的一套书,是台湾文学馆的童话类的9本,都是名家的作品,并各具特色。我们根据自己的特点,政策的支持,希望开拓福建少儿的特色产品板块,并通过这个特色板块带动其他产品的跟进。如果大家都想签下一线作家,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另一方面,我们会从一些小说网站挑选点击率很高的产品,其他出版社也在这样做,我们想来尝试一下。如果在网上点击率很高,口碑很好,则纸质图书会有一定的市场保证。如果这方面能够获得好的经验,以及稳定的合作,那么网络会成为我们获得优秀稿源的一个渠道。我们会更关注和推出年轻的作者。

        根据新的市场形势,在稳定和开拓销售渠道方面,我们想向浙少学习,就是利用集团对一般图书的重视和政策,争取打好省内的基础,在省内的销售有较大的提升。我们现在也在跟省内的地市新华书店联系,用专柜和专展做活动,同时通过打包的方式进行促销。比如说当地的书店会跟一些当地的企业联系,进行营销活动,我们就提供打包的图书给他们,在活动中进行尝试。这两年,我们的省内销售在不断的增长。同时,我们在省内会加强阅读推广,比如,在福建的少儿图书馆,我们每个月有一场到两场活动,举办讲座,和家长互动。通过阅读推广,我们要建立数据库,把家长信息登记下来,根据反馈信息可以得到选题信息,包括今后的跟进销售。同时,我们会通过阅读推广来建立自己的阅读基地和阅读种子,我们去年成立海峡阅读推广中心后,跟福建原来很多自发成立的阅读推广的活动组织建立了联系。现在,我们在捐赠图书对此同时,把营销推广带到县里面去,建立起自己的阅读推广网络。此外,我们重视做自己的社群,每个编辑会不断更新自己的微博,社里也有官方微博,去年我们通过微博宣传,在线下做了一个变形金刚的活动,效果还是很不错的。总而言之,我们会打好省内的销售基础,并通过社群建设、阅读推广,形成自己的读者数据库。

        在省外,我们要不断扩大自己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点;同时根据开卷的数据,知道在某一地方我们的动销品种销售情况,有意识的加以改进,扩大自己的渠道范围。

        今年1~6月,与去年同期相比,福建少儿发货码洋增长47.4%,销售收入增加20.3%,利润增长43.33%,基本上还是可以脚踏实地的往前走的。

        (本报记者  陈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