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8月22日 星期三

    第二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呼声依旧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仍困难重重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22日   01 版)

        本报讯 “我一直盼望着能出版一套大型的(至少10卷以上的)、具有系统性的、多方位多角度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丛书。”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著名翻译家饭塚容在8月20日召开的第二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表示。这位在大学时代就开始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家,30年来翻译了鲁迅、曹禺、铁凝、王安忆、叶兆言、史铁生、余华等几十位中国作家的长、中、短篇小说、剧本40余部。但是,即便对中国文学了解颇多,面对繁多的杂志、单行本和网络文学作品,他也感觉找到一部分能代表中国文学的作品不是件容易事。

        饭塚容透露,受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大规模的外国文学翻译丛书的出版已经成了一个奢望,此后的20年里,日本的中国文学作品出版可以看到这几种倾向:在中国国内禁止发行的作品;有着过激性描写的作品;以诺贝尔文学奖为主的文学奖获得者(或候补者)的作品;部分中国电影的原作。这些翻译出版都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的。

        除此之外,由于中西之间文学传统和小说概念的不同,有翻译家认为中国小说缺乏引人入胜的情节主线,缺乏有深度的心理描写。为了使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被国外读者接受,英美出版社通常采用大幅度编译的方法。在葛浩文翻译莫言作品的过程中,编辑经常建议译者对小说的结构进行大幅度修改,有时甚至编写新的开头或结局;在翻译刘震云小说《手机》时,葛浩文和编辑建议打乱小说时间顺序,以便能适合美国读者的口味。

        “真正能危害一本好书的,就是低质量的翻译。这种危害是致命的,不管原文多好,只要翻译做的不到位,它永远不会有人看。”来自美国的翻译家陶建建议,除了提高译者本身翻译水平外,还需要译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打磨作品。

        (刘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