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8月22日 星期三

    如何让实体书店存活下来

    曲 辰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22日   11 版)
    《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马国兴著,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38.00元

        “我好歹也算是三联书店郑州分销店的发起人,当年同马先生他们屡屡见面,说得上是熟人。马先生在此时此刻回顾往事,对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但在读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书店的经管人员如马先生者有这样的水平。从现在马先生的文章看,还不好只说他有水平这类话。这位先生简直是个书迷。”

        沈昌文先生所说的书,是马国兴的《我曾经侍弄过一家书店》(以下简称《书店》)。显而易见,回忆从来都不是那些时间上已然成为过去的故事,而是通过与现实的在场性的关联,成为人们获取现实感的手段。此书能引发沈公激赏,并作序推荐,自然并非仅仅缘于记述了三联书店郑州分销店的往事,在我看来,还在于其对于当下从业者的启示意义。

        近年来,各地时有传统书店关门歇业,引发社会热议。近日,继风入松、第三极、光合作用等多家门店相继关门之后,京城又一家人文书店——单向街书店,由于合约到期、房租大涨等原因,不得不从蓝色港湾撤离。针对此现象,不少学者呼吁政府应担当起相应的职责,对书店减免相关税费。然而,借助外力毕竟渺茫,而且作用有限,在网络时代,传统书店要生存与发展,关键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练好内功。

        传统书店,尤其是民营人文书店难做,向来如此。由《书店》可知,十余年前,从业者在南京先锋书店研讨民营书店的发展时,研讨会就变成了诉苦会,调子低沉。有位先生挺身而出:“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应该无怨无悔。一味地说办书店难,办民营书店更难,办人文社科民营书店难上加难,矫情而无益。没法改变大环境,还不如就经营中的小问题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时隔多年,我依然要为这位先生献上掌声,今日更当如此啊。

        在《书店》中,作者记录了书店为提高店员业务水平而进行内容丰富的考试,也记录了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书业同人当可借鉴。以店面销售为例。正如作者所说,书店属于服务行业,其所有的工作都归结于“服务”二字,首要的,就是必须熟悉自己的业务,否则,服务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他的方法是业余时间恶补猛读,翻看前言后记,对精彩段落做笔记。如是日积月累,对书店里的书都已略知一二,可谓“博览群书名”,再面对相关问题,则容易多了——通过读者的片段描述,即可推理出他想要的是哪本书;读者来找某种版本的书,若一时缺货,即可推荐不同译名的其他版本。

        毫无疑问,当今书业,更需要多一些复合型人才,以应对变幻莫测的时代。作者在书店各个岗位都工作过,所以书中在论述店面销售之外,也讲述一些采购、宣传、策划等方面的案例。作者说,书业有淡旺季,无论销售再怎么不好,店里也不能显示出败落相,卫生不能马虎应付,图书不能随意摆放,服务态度和水平不能降低,要毫不懈怠,使书店更有人情味,让人有亲近感;作者说,宣传推介图书,思路要开阔,不必限于媒体的“读书”版,“消费”、“休闲”、“美食”、“康乐”等版面,皆有可为;作者说,要定期撰写述职报告,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工作中的得失,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将其提交给上级参考……透过这些“术”的描述,读者当可领会其“道”的层面,那就是热爱、认真、负责,书业同人可取其精神,举一反三,更好地服务读者。

        《书店》视野很宽阔,书中介绍了其他一些书店在网络时代的坚守与改变,让人思路大开。比如南京先锋书店,创立十七年来,其经理钱晓华不断地做着调整,以前更多的是空间的位移,而如今则是经营思路和品种的改变。几年前,他拓展了创意产品这片蓝海,现在其门类品种已相当丰富,笔记本、相框、文化衫、杯子等等,蔚然可观。钱晓华说,书店的年利润里,十之六七都是创意产品创造的,有了这个基础,先锋书店才能维持原有的品格,良好地运作下去。他计划,下一步将这个经验复制到其他城市的书店,以检验其成效。

        显而易见,传统书店与网络书店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拥有物理空间,可以成为工作与家庭生活之外休闲与交际的场所。在这里,有流动的情感,有实体书的质感,有先看后买的便捷。传统书店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实就虚,与网络书店展开竞争。与此同时,传统书店应该积极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密切联系读者,拓展销售渠道。可以预见的是,纸质图书和传统书店断然不会完全消失,它们在与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等书业新成员的竞争中,或许会节节败退,但存活下来的,无疑会是未来书业繁荣的重要力量,一切都要看从业者的努力了。

        自古以来,为人作传并不鲜见,称得上连篇累牍,但为书店立传者,却闻所未闻。此书首辑以“书店传”命名,可见作者的抱负。作者并非以时间为序流水账似的记述,而是采取纪传体的形式,举凡出入书店的读者、作者、同事等人物,书店的营业、邮购、签售等服务细节,书业的排行榜、书评、订货会等元素,均一一立传,让人一目了然,是十足的创新。书店经营者,首先必须爱读书,爱文化,此书“偏见书”、“书生活”两辑文字,体现了作者的勤学与识见,值得书业从业者学习,恰如沈昌文先生说的那样:

        “我离开书业的岗位之后,特别在当今书业不景气之际,越来越觉得出版社和书店应当积极从事文化公益活动,组织讲演便是其一。书业的生存和发展,同别的行业不大一样,得靠长期累积文化声誉。从长期历史上看,当年商务印书馆和三联书店都是积极关注公益文化活动的,值得我们效法。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自己就得爱书,爱文化,爱得入迷,爱得发疯,像马国兴先生一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