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8月22日 星期三

    大学精神与文化的独到表达

    周国清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22日   11 版)
    “百年通大文化丛书”(《师德编》、《医学编》、《工学编》和《师范编》等4册)顾晓松、袁银男总编,周建忠、钱荣贵副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编者按:在南通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由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校长袁银男总编的“百年通大文化丛书”,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从张謇先生当初提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及“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到如今南通大学形成“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百年间,南通大学养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宝贵的文化基因。“百年通大文化丛书”即是对百年通大的大学文化进行系统挖掘和总结的一部作品,相信对关心大学文化建设问题的人们会有一定启迪意义。

        顾晓松、袁银男总编的“百年通大文化丛书”共4册,分为《师德编》、《医学编》、《工学编》和《师范编》,纵览百年南通大学的文化建设历程和发展成就,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选取真实感人的典型事例,揭示了大学与大学文化的本质关系,是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生动表达,堪称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部活教材。

        师德建设是大学文化的主脉和根本。追溯百年南通大学的发展,“师德建设根脉绵延、主题永恒,表征着学校的历史变迁、深度融合与和谐发展”。该丛书抓住了这一核心,不仅其《师德编》集中对师德文化进行了细致深入、形象生动的描述与剖析,而且将其精髓融入全书的整体架构之中,以此贯通全书。《师德编》作为全书的统领,紧密结合南通大学发展的历史及其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其医学师德典型、工学师德典型和师范师德典型的事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阐释,以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及其行为事迹,表征师德建设对于大学文化与大学发展的意义,也确证南通大学百年历程中对于师德建设的重视及其所取得的现实成就。“以师德为根脉,塑风范于本真”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已深深灌注于通大人的思想意识体系之中,并化作自觉的行动,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核心价值,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这恰恰是大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路径,因而“百年通大文化丛书”的意义并不仅仅在其本身,而是对于大学发展更多地具有典型的意义与普适性的价值指向。无论是“衡阳回雁眷眷情”的瞿立衡教授、“拳拳丹心献社稷”的洪式闾教授,还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诸楚卿教授、“归心似箭报中华同甘共苦育英才”的方柏容教授,抑或“化雨春风万古青”的端木隽先生、语言学家陆文蔚先生等,其感人的师德事迹和高远的人生境界,作为南通大学的一个个代表,都堪称教书育人的标本,昭示着一种教师的风范。另外还有全国师德典型陈莉教授、南通大学第一届和第二届师德标兵,均从不同的视角和各自突出的岗位形象,阐释了师德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该丛书的整体主题,表现了编者的独创的匠心。正如顾晓松书记在该书“总序”中所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大学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学理应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该丛书就是从南通大学的历史与现实发展出发,或返还历史现场,或以鲜活的现实材料,彰显和弘扬大学文化,可谓大学文化的生动写本。该丛书看似书写一个个奋斗于教育战线的个人,甚至是一些零散的片段,但编者作了有序的板块划分,以大学文化和师德建设作为主线,将各个个体与板块有机组接,形成了集束性的传播力,从不同侧面对大学文化做了立体的透视和多元的扫描,也使得全书形成了整体效应。整套丛书除了《师德编》之外,其他三编均由“总序”、“历史影像”、“流金岁月”、“名人长廊”和“文化之魂”等5个部分组成,其视角各异,以板块连接主题,将南通大学百年的大学文化建设予以形象再现。具体而言,笔者以为至少有三大特点:一是以历史步履镌刻大学文化。丛书通过具体的个案对南通大学发展的历程予以追溯,一百年薪火相传,以大学文化为发展的核心,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理念与办学传统,以历史发展积淀大学文化,以文化凸显大学的历史,这部分内容在“历史影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二是以人物定格大学文化。写人是该丛书的主体,因为文化终究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直接构建者。该丛书《医学编》、《工学编》和《师范编》的“名人长廊”分别选取了12、12和14位各领域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方面将百年的发展渗于典型人物事迹之中,一方面则通过人物来反映百年通大的办学理念与文化特质。三是以事迹彰显大学文化。在“岁月流金”等版块,或从学校发展的历程,或从专题专事的回忆,或从人物专访等不同的角度对通大的办学事迹予以点射,从中彰显大学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丛书集中在“文化之魂”版块分篇对大学文化进行了高度的凝练,形成了理性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文化认知系统。

        该丛书并不是对大学文化的纯理论论析与学理抽象,也并非系统地对大学文化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而是以其独特的叙史方式对大学与大学文化进行形象化的阐释,从史事与现实的双重结合中显现大学文化在大学发展中的意义及其构建策略,从而让读者在具体有形的人事之中感悟大学文化,发现百年通大发展的文化密码,体会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核与社会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该丛书在众多的以大学文化为主题的书林中就拥有了独到的意义与出版价值,对于读者而言也就有了不可替代的阅读空间与意义生成,而作为大学发展中的一个文本,对于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合并的高校就提供了不同侧面的参照。笔者细读该丛书,觉得其叙事方式至少有这样3个特点:一是图文并茂的形象化文本,以图写实,以图证史,描绘特定时空下的大学文化形状,一方面是适应现代文化消费语境下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与转型,形成强力而有味的视觉感染力,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引导读者返回历史现场,直观珍贵资料,增强真实性与可感性,形象生动地见证通大百年的发展历史。图片具有显性的传播力,其设计理念与文化元素、审美因子的组接,往往具有时代与社会文化的特定意味。二是以点带面的叙史策略。该丛书并不是百年通大的发展史,也即是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史,而是从百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攫取朵朵有代表性的浪花,虽未全面审视通大的发展史,但编者以其主体性十分鲜明的组接原则使之形成了系统化的有序结构,从而产生以点带面、以线串珠的传播效果。三是多视角扫描的立体思维。且不说该丛书每册在稳定板块下的灵活叙事方式和内容选择的多样,也不说其对作为叙事主体的人和事的多层次、多区间确定,就是其对大学文化整体特征与局部意义的剖析,就具有一种多角度的视野,从而使该丛书各册在对通大文化的追溯与描述、阐释与剖析中显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并使之形成了立体化的轮廓。  

        (本文作者系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主任、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