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我爱看看书,小说、散文、诗歌,倒是《年鉴》真看得不多。印象中《年鉴》总是与经济发展形势、地方发展水平等等“大事儿”相联,而其中一大串统计数据,也让我这个数学不太好的文科生敬而远之。但这本《中国昆曲年鉴》(2012)(朱栋霖主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拿到手,实实让人耳目一新。封面的底图是清代徐扬《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还正是苏州木渎遂初园厅堂演剧部份,封底图则是“传”字辈老演员倪传钺在上世纪80年代初忆画的苏州昆剧传习所旧址图。从封面到封底,二百多年昆曲的流传兴衰,历史的厚重、昆曲的气韵扑面而来。
“端正好”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11年正好十年。十年来,各剧团传承演出,学术界理论支持,都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昆曲艺术,只是这些工作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归纳。而《中国昆曲年鉴》(2012)的主创人员则想到了这一点,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编纂出了这部精美的《年鉴》。《中国昆曲年鉴》(2012)长达100多万字,记录下2011年昆曲的保护传承发展的情况,给昆曲艺术留下历史的记录。
这100多万字的篇幅,包含了19个栏目,囊括了2011年昆曲界所有方面。从各大昆剧院团的日常活动,到中国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十周年活动,纪念苏州昆剧传习所创办90周年活动,再到昆曲教育,昆曲理论研究,详实全面,想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循目录而去,必能得到满意的答案。更有“大事记”一栏,对全年昆曲界的全局进行鸟瞰,它把比较需要记载的都记载了下来,想必将来的昆曲研究者会受益良多。
这部《年鉴》除了正文100多万字以外,还有500余幅图片。那印刷精美的演出剧照、海报,让人看到眼里,便出不来了,满脑子只是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不光有剧照、海报,还有各昆剧院团讲学、巡演、上妆、接受采访的图片,这些花絮照也都形象地记下了2011年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
“集贤宾”
《中国昆曲年鉴》(2012)有“三大推荐”:“2011年度推荐艺术家”、“2011年度推荐剧目”、“2011年度推荐理论研究文章”。
说老实话,我看这部《年鉴》,首先看的便是那第一大推荐:“2011年度推荐艺术家”,想来许多昆迷都会与我一样,并非八卦,只是想知道多一些偶像的信息。抱着这样的目的来看“推荐艺术家”,稍稍会有一点失望,那些访谈、报道、图片能不能再多一点,总是觉得有些不过瘾。但是想一想这是“昆曲年鉴”,而并非“昆曲艺术家年鉴”,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再说说这部《年鉴》中推荐的艺术家,既有俞玖林、曾杰、王福文这样的青年才俊,又有王芳、李鸿良、傅艺萍这样的舞台中坚力量,还有侯少奎、蔡正仁、张静娴、张玲弟这样的老艺术家,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样的阵容便足以吸引人,令人激动了。
“2011年度推荐剧目” 是各大昆剧院团去年抓的一个重点剧目。上海昆剧团的精华版《长生殿》,湖南昆剧团的《荆钗记》,苏州昆剧院的《满床笏》,永嘉昆剧团的《琵琶记》都是传统经典剧目,改编剧目有浙江昆剧团推荐的是《乔小青》,而北方昆剧院推荐了新编《红楼梦》,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推荐的也是《红楼梦》,不过是以折子的形式演出的,二者各有千秋,也是看点之一。剧照、海报、剧评、曲谱等等,让没有能亲临现场的昆迷也能过把瘾。听说除了上昆精华版《长生殿》,这几部推荐剧目六月底都会在苏州上演,到时候边看戏,边对照着看《中国昆曲年鉴》(2012)不亦乐乎!
“2011年度推荐理论研究文章”有11篇,汇集了两岸三地学者的论文,这些论文代表了昆曲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昆曲研究的深入。做为普通的昆迷,无法像学者一样研究,但看看研究成果还是很有意思,很有启发性的。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的《“灯担”与“灯戏”》将清末昆曲“灯担堂名”在江南厅堂中流动演出的装置,追溯到南宋朱玉所画《灯戏图卷》中,以此证明以“屏风”为标志的表演区装饰一直延续到“灯担堂名”,这种厅堂演出方式大约已有一千年的历史。还有香港学者古兆申的《曲唱发声理论初探》,从中国古代文献的有关资料及当代曲唱艺术的传承中,研究曲唱特有的一套发声方法,并尝试整理其理论体系,以见出汉语歌唱发声理论的特点。我在读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有几次都不由自主地张嘴,跟着理论找自己的发音位置,那么那些喜欢唱一段的昆迷看了,肯定更有启发。
“意不尽”
看完这部《中国昆曲年鉴》(2012),虽不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但也还会想着念着,听说将来每年都会出一本《中国昆曲年鉴》,实在是个好消息,以后每年都会有这样的昆曲盛宴啊!
对于研究昆曲的专家而言,《中国昆曲年鉴》(2012)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有这一本书在手,2011昆曲界的情况尽在掌握之中,昆曲传承保护的印迹也分外清晰。对于普通昆迷而言,有这样一本书在手,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可以欣赏到自己喜欢的剧目,更可以加深自己对昆曲的理解,真是美事一件。对昆曲不那么熟悉的人,也不妨来看一看这部《中国昆曲年鉴》(2012),它能让人走近昆曲,知道昆曲依然活泼泼地生长着,承载着六百年的文化,保留着最中国的传统。走近昆曲,也是走近了我们的根,昆曲实与我们的血脉相连。我相信这也是这部《年鉴》主创们编纂这部书的用意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