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

    题外题内的废话

    任芙康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01日   03 版)

        晚辈朋友张建云,有过人的自信,刚出炉一本新著,赤裸裸,就叫《张建云说》。此书深含孔孟之道的学习体会,得数家学术单位青睐,选定北京大学英杰会议中心(此处时有中外政要现身演讲)召开研讨会。猜度主办者的用意,张建云一人独“说”,没有杂音,固然清静;但若呼朋引类,众声喧哗,可能更利“国学”的传扬。这让人很想先说几句题外话。

        从前开会,似乎不大限定发言时间,话多的人,可以讲个够;话少的人,可以偷个懒。但想说话的人,不一定都轮得上。于是,近些年开会,常先行预告,控制发言的长度。这几乎成为惯例,而惯例又总被有惯性的人推翻,话匣子一旦打开,很难关上。如遇主持人提醒,还往往挣扎:快了、快了,最后两句。而“最后两句”的绝唱,却如水龙头出错,是轻易止不住的。凡属漫长的会议,熬到饭口,发言更须当心,因众人早已心猿意马,任何英明的高论,此刻都成讨厌的废话,只会激化人们对餐桌的渴望。

        我的办法是,严格要求自己,允许说话十分钟,五分钟完事;允许开口六分钟,三分钟收场。这直接的作用,首先是掩拙,本来腹中无货,便少言寡语,会被人误为成熟、谦虚。其次,话少常有三个现场效果。一可讨主持人高兴,因为我的服从,替他烘托了权威;二可讨话多的人高兴,因为我的节制,为他增加了时间;三可讨话少的人高兴,因为我的铺垫,帮他减少了尴尬。

        因此,那日北京的会上,我遵循“多言为忌”,将两段题内话,压缩在紧巴巴的三分钟之内——

        初识建云,于一小型饭局。此人话虽不多,却句句素朴。哪怕话题忧国忧民,也能言语平稳,不做“愤青”。这已然就与众不同了。后读其研习《弟子规》专著,显露出的学识,与实际年龄严重不符,顿觉后生可畏。近日读罢《张建云说》,又获意外愉快。其中《张建云写给孔子的信》,手法尤为新奇,俨然虔诚弟子,向圣人汇报自己的修行。及至弘扬乡邻,更充满敦厚,说他们“涵心养性,张弛有度,宽容有节,淡泊名利,心存美好,亲近自然,举止得体,开朗豁达……”这些尽善尽美之语,万不可只看成写作中的“修辞”,其实就是作者处事为人的标杆。各地大小书店,一度最打眼的图书,多热衷品味人生、点评社会。终因自身似通不通,若懂非懂,其销售行情,已呈下跌之势。相比之下,虽题材同类,但建云安静的文字里,有可人的厚道,亦有迷人的聪慧。他说事,追求规矩;他说人,倡导良善;他说理,注重通透;他说情,讲究实诚。故而,这部质地纯、斤两足的书,值得购买,既可当自家读本,亦能作礼物送人。

        一番题外题内的意见,虽有感而发,毫无玩笑之心,却仍未脱尽虚言浮语。无论说出来,还是写出来,都可能耽搁他人。敬请谅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