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

    中国当代文学国际论坛重申“小说的读法”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8月01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在图书让人眼花缭乱的当下,我们怎么阅读?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文艺思潮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当代文学史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北京大学教授洪子诚、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香港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俊杰等30余位来自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青年博士,通过不同的小说文本,对“小说的读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在目前多学科知识对文学充分解释的局面下,留给审美的非理性的东西有多大的空间?艺术和政治,道德和政治的因素是非常容易衰老的,像人的容貌?这时作品用什么保持永恒的生命力?”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的疑问对今天的阅读有强大的提问意识。谈到了自己的阅读史。阅读本身其实是借助历史,和文学批评构成内在关系,他以《鼠疫》为例,冷静而节制的叙述中包含着伦理的承担:当道德渐失、伦理渐失,今天怎么阅读作品?洪子诚说,《鼠疫》把人物从虚构主义深渊里解放出来。从知识学的角度,会非常清楚地理解非理性,这种非理性成为他感动的力量。

        “莫言、张炜、余华、贾平凹……男主角都是地主。” 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以自己的“简单读法”,在中国当代一线小说家的很多作品中,男主角都是地主。这个有趣的开头强烈地吸引了与会者,他以余华的《兄弟》为例,概括阅读的方法:一是把所有人物列表,二是把人物分类,三是列出主要人物做的事情,四是重新思考事情与人物的关系。他把《兄弟》的人物分成四类,并概括了小说中所例举的文革九大酷刑,既是学理层面上的分析,也是对余华的破解。陈晓明在点评中指出,许子东的问题其实很尖锐,情色暴力读起来有快感,但是又令人不满,问题出在哪里?这是对余华的提问,也是对中国文学的提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