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7月25日 星期三

    中国艺术精神的美学鸟瞰

    周建国 莫先武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25日   20 版)

        “艺术哲学”不是“哲学”,而是艺术的美学研究。自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出发,认为艺术是理念的生成演变,将艺术等同于美始,西方对于艺术的美学研究就成为一个传统。其中奠定这一基础,也是其理论典型之一的当属丹纳的《艺术哲学》。从美学的角度提炼艺术的品质与精神,更能见出不同民族艺术的特质,中国艺术研究也需要这样的“艺术哲学”。

        朱志荣的《中国艺术哲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艺术哲学研究的专著,而且也是“独立的”中国艺术哲学研究专著。查中国知网,以“中国艺术哲学”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不足20篇;中国艺术研究专著也仅朱志荣的《中国艺术哲学》一部。可以说,该书在中国艺术哲学研究领域具有拓荒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哲学》一出手就显示了非凡的独立理论体系,而不是简单的西方比附研究或是比较研究。中国艺术研究、美学研究的现代转型建立在与传统断裂的基础之上,基本上是取镜西方或是苏俄,因此,这种研究往往是一种比附研究或是比较研究。所谓比附,就是以西方理论为标准,再以中国艺术实践来印证;所谓比较,就是将中西方相同或相近的问题放在一起比较异同。比附研究失却了中国艺术与美学本身的价值,比较研究难以建立中国艺术与美学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中国艺术哲学》不是,它“以西方艺术哲学为内在参照坐标”,把中国艺术哲学“当作独立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一套体现当代意识和民族特性的开放的理论系统”,即首先把中国艺术哲学当作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一个独立自在的理论系统,它具有自身的特性、价值,从而建构中国艺术哲学理论体系,这样的研究与理论建构是真正不同于西方的、具有自身特性的“独立的”中国艺术哲学理论。

        正是将中国艺术哲学研究作为独立的研究系统,朱志荣为我们系统地提炼了中国艺术哲学的特质,那就是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识。他认为,艺术在中国古人的精神生活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人是将艺术作为人生去追求的,他们把艺术境界的追求看成是人生境界的追求的一个有机部分。从横向上,无论是主体的人还是艺术体本身,都是艺术人生的成就,是主体生命与对象生命的融合。作为艺术结晶的艺术品,本身就被视为生命本体。从艺术生成上看,艺术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晶,“体现了造化的生命精神和主体的精神生命”。师造化、得心源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生实现的过程,艺术的内在特质也无不是生命意识的体现,为着艺术人生的实现。从纵向看,艺术作品的演化过程,审美理想的变迁历程正是生命的生生演化。

        更重要的是,朱志荣创造性地提出中国艺术的独特的审美方式:超感性的体悟。一般说来,美学界将审美方式或审美心态归结为感性审美,但朱志荣认为,中国古代的审美方式,是一种基于感性,但又不滞于感性,而是指向其内在生命的超越感性的体验。什么是超感性体验?他说:超感性体验是指“主体基于感性生命,又不滞于感性生命本身,从而释形以凝心,以身心合一的整体生命去体悟对象,获得感性的欣悦,并最终与对象达到契合状态,以便觉天以尽性。通过这种体悟方式,艺术家以情感为动力,实现了物我交融,使主体的感性生命受到感发,并由艺术创作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艺术是艺术家思考人生的基本途径,并且启示欣赏者思考”。正是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朱志荣将中国传统的生命意识与主体审美实践活动的结晶——艺术品之间的交融实现了内在勾通。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审美交融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一方面,只有人道合于天道,主体投身于自然大化中才能铸成真正的审美主体与审美胸襟;另一方面,正因人道与天道相合,故主体既可以通过反省自身而体验天道,亦可通过自然大化来托寓自身情意,真正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相合,正是在天道与人道的背反相成中成就了主体的生命价值,这就是中国独特的艺术精神。

        朱志荣教授本是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出身,近来又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研究,这使得他在从事中国艺术哲学研究时能将审美意识与诗学理论结合起来,形成双轨推进制。在《中国艺术哲学》一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他从《尚书》《论语》《老子》《庄子》《国语》《乐记》《文心雕龙》《画山水序》《叙画》《古画品录》《沧浪诗话》《原诗》《艺概》等诗论、画论中撷取营养,构筑中国艺术哲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他又游走在史前的玉石器、陶器、岩画和神话,以及音乐、书法、绘画、园林、诗词文学等种类艺术中,使得中国艺术精神的提炼真正奠定在艺术实践基础之上。这种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双轨推进制,使得朱志荣的中国艺术哲学研究既有艺术实践的支撑而不高蹈,又有艺术精神的提炼而不滞实。

        朱志荣为我们构筑的中国艺术哲学,为我们反省自己的传统艺术与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是,中国现代艺术与文化的现代转型建立在与传统断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传统艺术的逆变,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不同的风格,如何认识与建构现代艺术哲学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自己也指出:“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研究,要体现出当代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以当代人的旨趣,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传统进行消化和吸收,使之成为当代艺术理论的源头活水。”但当代意识体现在哪里,却没有现成的答案。本雅明用“震惊”之美来描述机械复制时代人们的审美体验,就是当代审美体验的典型总结。中国的传统生命意识发展到了当代,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市场化与现代科学物质文明的冲击下发生了哪些嬗变,人类的生命意识发生了哪些变化,艺术该如何对对,这将是现代艺术哲学研究的任务。朱志荣曾经研究过王国维、邓以蛰等现代美学家与现代实践美学,我们期望他能够对中国现代艺术哲学作出反思与研究,将中国艺术哲学从古典向现代延伸,构筑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哲学。

        《中国艺术哲学》,朱志荣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6月,24.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