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7月25日 星期三

    基于现实的知识教育论

    吴定初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25日   20 版)

        陈理宣教授早年求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原理研究,可谓目标专一,基础厚实;他始终注重思考,不盲从他人,且勤于著述,亦称得上收获颇丰。《知识教育论——基于多学科视域的知识观与知识教育理论研究》一书,可谓其硕果中针对知识教育问题展开研究的奇葩。品读此书,似可见以下显著特点。

        其一,研究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众所周知,学校主要是通过知识教育去促进和实现人的发展。故此,如何认识知识本身,就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学校中的知识教育确实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我们虽然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在实践中仍有一些教师强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兴趣爱好以及创新意识等;教学方法依旧以注入式为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流于形式或是纸上谈兵;学生的主体性被遮蔽而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致使一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甚至严重厌学等。作为一名富有责任感的研究者,作者勇敢地针砭时弊,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有力地分析论证了知识教育的有关理论基础和操作原则,从而也使其研究展露了突出的现实性特点。

        其二,研究的视角宽阔多元。毋须讳言,不少学者都曾诟病教育学缺乏自身独特的核心概念系统及其理论范式;现实中,教育学也的确在不断引进其他学科的新知识、新概念。这一现象既表现了教育学研究视角的多元,同时也说明教育学尚需进一步实现多学科的视觉融合。基于此,作者分析了知识的产生及其性质、表现形式以及内在的逻辑体系,提出了知识教育的主体化本质、教育化形式的方法以及整体知识教育模式的建构等一系列,既吸收了多学科营养又具有教育学独特性的范畴和概念,以尝试建构其“知识教育理论体系”;同时又力图多视角分析、理解知识问题,并紧紧围绕知识教育这一中心,将相关理论有机、有序、有层次地组织在一起,以求切实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其三,提出了若干个人的独到见解。诸如,教学过程要解决的是“把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体化知识”,“知识主体化过程也是一个意义赋予和建构的过程”,知识的教与学过程是“知识结构的建构和价值意义生成的统一”,是“知识的逻辑结构与知识的意义结构的统一”,“知识是主体用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形式对客观对象的信息进行反映和表现,并根据自身的需要运用理性对反映和表现出来的信息进行真假鉴别和意义判断,采取相应行为策略的整个过程”,知识教育和知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从实践中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由此“才能体现知识教育与知识学习的人性发展目的,才能推动人类和社会不断发展”。凡此,皆是高度融合了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又创造性地用以阐释、分析知识教育现象的新颖的观点。

        其四,研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据我所知,作者在从事教育原理研究之前,曾有近10年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经历,丰富的一线教育实践经验,使其教育研究一直都比较重视操作性。就研究知识教育这个既是经典的又是现实的问题而言,不仅较充分地反映了作者扎实的哲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功底,及其密切关注教育实践、谋求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较突出地展现了作者紧扣其问题的根本,既着眼宏观,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知识教育模式,又着手微观,从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具体层面进行构建,使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当然,倘若追问不足,此书也存在某些尚须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对“知识的逻辑结构”、“知识的意义结构”和“知识的结构转换”等重要概念,其界定和分析都还需更为明确和深入;从多视角探讨知识教育问题自当肯定,但视角转换的衔接似应更臻紧密和自然,某些视角的切入及其论析也似可更加深刻。

        《知识教育论——基于多学科视域的知识观与知识教育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