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结合再现李白游踪
《诗仙游踪》是一部旅游文化的创新之作。这部书写法独特:以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的游历与理想追求为经,以诗人诗歌涉及的风景名胜、重要古迹、历史典故为纬,结合作者实地探访、景观拍摄、现场体悟、文献研究,力图重现既是“诗仙”,也是大旅行家李白的传奇生活,揭示李白的神奇游踪。
李白为何如此喜欢旅行?不同时期李白旅行的目的追求有什么不同?如何理清李白的行程路线?这些应当说是有一定困难的课题。李白“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运”,去过的名山胜景多不胜数,创作的千古名诗更是永恒的研究课题,要弄清李白的游历路线就很难。虽然李白的游踪在出巴蜀三峡前和去世前几年是较清晰的,其余时间在多个地域都是多次往返的,若只按时间顺序讲述,反而不易讲清。另外,关于李白的行踪,从出生地的认定开始,学术界就有不同意见与争论。有人认为李白诞生在中亚碎叶城,也有人认为是出生于蜀中。李白去过的地方,如是否上过峨眉山?到没到过贵州夜郎?诗中提到的“兰陵”在何处?学者各有不同的看法与论据。一些地名古今变迁,要讲清历史沿革与准确位置也颇费功夫。作者要讲清李白的游踪,结合品评有关诗作,就要从研究唐代历史与李白人生入手,综合学界对李白研究的成果,择善而从,在某些具体问题上结合文献与实地考察,有自己的研究心得,然后才有可能讲清头绪。
本书作者在理清李白游踪时采用了纵横结合的结构。书一开篇有“李白生平简谱”,这是按时间作纵向叙述,然后分地域立卷,全书分三卷:“巴蜀三峡篇 江汉潇湘篇”;“吴越江淮篇 关中河东河南篇”;“齐鲁幽燕篇 江西淮南篇”这是横向叙述,但也兼顾了时间先后。如庐山李白曾去过多次,讲述时代以上山、下山,结合自然风光、文化景观作综合讲述。这样讲述既尊重了历史,也方便当代读者在文化旅游时寻觅古迹的需要。书中还既有古今地名对照的《李白游踪览胜示意图》和分卷《览胜示意图》以及大量清晰的景观、文物照片,全方位地再现了“诗仙”神奇游踪。
让人静心细读的一本好书
在夜晚的灯光下,我静下心来,翻开此书,感到这是一本让人慢读、细读,仔细品味的好书。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一千二百多年前,追随着一位向往自由,胸有抱负,才情奇绝,飘逸浪漫的“诗仙”,开始了在大唐帝国疆域内的神游。每一段行程,诗人都留下了“惊风雨、泣鬼神”之作,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山水的雄奇与李白的吟唱,混成了时而高亢、时而低婉的交响,再读到作者纵横古今的考察与讲述,读美文与赏图片结合,的确是一种美妙的阅读历程与静心修养的文化新体验。
我想不同的读者阅读此书,体验是绝不相同的。大多数读者不是为了研究李白而读这本书,而是为了了解唐代大诗人、旅行家李白的诗歌创作与游历生活,进而增长历史人文知识,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与生活启示。
从旅游生活来说,这本书也给人以启示:旅游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否则观景就会味同嚼蜡。本来,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就充满了急迫、紧张、烦躁,人们盼望在休闲时,让生活安静下来,让节奏放慢,以回归自然,放松心情。可惜的是在商业运作下,现代大多数人的旅游疲于旅途奔波,景点又人满为患。拍拍照、购购物,睡个觉成了现代旅行的主要节目,旅游的文化内容往往被抛在了一边。读了这本书,我设想,可以规划一种以追寻文化名人游踪为主的文化漫游。如同本书作者一样,在旅行中去体验山水的灵气与诗人精神灵动,把读“有字书”与“无字书”结合起来,把旅游作为培养文化素养与高尚审美情趣的活动推广开来,这是可以提倡的一种新时尚。
旅游文化深度著作的新方向
这些年旅游热,旅游图书出版也热。我读到较多是各类导游手册,还有就是背包族写的个性化自主旅行的游记。而《诗仙游踪》则是有相当研究深度的旅游文化著作。讲深度不仅体现在选题的难度上,也体现在书中具体研究的案例上。这本书是力求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路径,把文献释读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讲述力求言必有据,能读清晰。著名学者韩兆琦先生在这本书的序中列举了作者深度研究的案例:“他在书中对李白故里和李白几个长居之地所作的介绍,就是综合了多家观点,根据实地考察的第一手材料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的”。“对李白诗中所述金陵征虏亭的方位,作者不仅实地考察访问了遗址,还引述了《建康志》的记载以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金陵怀古》作为佐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其他地理参考坐标——英国洽城遗址的方位,进行了比较严谨的推理,作出了不同于一些辞书和唐诗注解且能以理服人的判断。”
这本书是为了一般读者写的一部颇有阅读兴味的文化旅游知识读本。它吸引读者之处即在于作者的实地探访、文献研究与观赏游乐有机的结合,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为此类文化旅游著作,提供了写作的方向路标。
我细读后,不仅得到了目不暇接的风光美、诗歌美的享受,也对李白传奇跌宕的一生有了更多了解。还知道了相关的许多文史掌故,也知道了不少李白研究中的千古之谜,争论焦点,多家观点与作者见解,从而获得不少新知。作者在讲述李白诗作与名山胜景关系时,还结合古今之变,讲了一些令人深思的观点,也别有趣味。如作者在讲述李白的《襄阳歌》时说:“其中及时行乐和调侃的成分,几乎淹没了对前代英雄贤士的尊敬。这说明李白也不能免俗,也在随着‘盛世’讥嘲历史英雄的流俗起舞。……后来,思想已趋成熟的李白又回归了对英雄贤士的仰慕和缅怀,因为他已经看到经济繁荣容易导致目空历史,否定创业者功绩,进而招致政治腐败道德堕落的现实……”“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儿童唾廉蔺”,李白的名句似乎是穿越时空的警世通言了。
作者写作此书付出了近20年的努力。1996年他写出这部书的初稿,约20万字。当时他已是一位科普作家,又写出一部文化读物,他找到我,希望介绍一家出版社出版。我读后认为写得别具一格,几经联系,1996年2月,此书初稿得以面世。当时装帧印制较简朴,但出版后即受到文学、旅游爱好者与李白研究专家的好评。15年过去,今年11月份,作者告诉我,此书他又重写过,扩展到70万字的篇幅,新编了年表索引,配了自拍的大量风光、景观、文物照片,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以精细的编辑风格,全新的装帧形态推出。作者是科技界、文史界、摄影界的“通人”,这部新作反映了他“博学多艺”的特长。中国出版界目前忙着扩规模,出书品种迅速增多,但是缺少这种“锲而不舍,力争完美”,经作者反复修订、补充完善,有深度的好书。这种书不是“文化快餐”,而是“陈年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