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7月11日 星期三

    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全新方法和视野

    葛兆富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7月11日   19 版)

        现代国际关系史历来备受学者关注,而国际形势变化复杂化更加凸显了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性。人民出版社出版、曹胜强撰写的《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读后有耳目一新之感觉。

        随感之一:视角新颖独到,主线鲜明突出。

        该书从世界体系的视阈来考察现代国际关系史,探讨世界体系与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互动过程,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方法和视野,构建了以世界体系为主线的现代国际关系史框架。鉴于1900年前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国际关系史从欧洲向全球转变,作者把1900年作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起点。之后,现代国际关系史不断随着世界体系的演变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历史的转折点,但由于影响力的不同,作者将其划分成两个层次的转折点。涉及国际政治重大转型与世界体系重大变更的,为“第一层次”的转折点;涉及体系运行时期国际政治力量调整重组的,为“第二层次”的转折点。于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91年苏联解体被作为第一层次的转折点,以这两个转折点为分界线,现代国际关系史分为三个时期:即1900—1939年、1939—1991年、1991—2010年。期间,1918年、1945年、1975年、2001年分别作为第二层次的转折点。全书分为的凡尔赛体系的视阈、雅尔塔体系的视阈和多元化体系的视阈三大部分,世界体系的主线突出。

        随感之二:史料厚重翔实,研究严谨扎实。

        本书以世界体系的发展为主线,既有国际关系史围绕世界体系机制而运行的轨迹描述,也有具有历史转折点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世界体系影响的分析思考。以史为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料详实,理论功底深厚。全书56万字,粗略计算,引用中外文资料和著述近500种,累计注释1000多条次。作者将国际关系史与世界体系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以世界体系为主线的国际关系史的深入考察,构建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史的理论研究框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在每一章之后,都有一个“本章小结”,凡尔赛体系的视阈为“历史的遗憾”、雅尔塔体系的视阈为“历史的进步”、多元化体系的视阈为“历史的趋向”。既是对每一部分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全书思想的统领,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对世界体系视阈下现代国际关系史的认识和理解,也体现了作者长期研究的成果。

        随感之三:体例缜密精妙,语言赏心悦目。

        本书撰写体例经过缜密思考,除了史论结合外,不仅在附录中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书目,还增设了“重点参考文献短论”和“世界体系的演进:历史年表”。重点参考文献短论有助于帮助了解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搭建更加深入研究的平台。历史年表的设置则有助于读者了解世界体系的演化历程,通览全局。另外,本书在章节编排和标题选择中努力追求一种简洁明快、活泼生动的风格。以“凡尔赛体系的视阈”为例,赏心悦目的标题引人入胜:“凡尔赛体系:胜利者的和平”、“《非战公约》:有缺陷的里程碑”、“正午的黑暗:德国的法西斯梦魇”、“一丘之貉:美国披着中立外衣的‘特色绥靖’”等等。在进行评述时,也有“不要迷信美国的‘单极梦’,这不过是一个‘传说’”的“网络化”语言,为这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平添了一丝清新与活泼。

        《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一书,以其鲜明的特色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视野,必将为推进新时期中国国际关系史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体系的视阈》,曹胜强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7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