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陆宗达及其师友》是“人与岁月”丛书中的一种,是著名训诂学家陆宗达先生之哲孙陆昕先生对其祖父及其祖父之师、友、生的一种集体回忆与描述。其以祖父陆宗达为描述圆点,论其“师”,则有章太炎、钱玄同、黄侃、吴承仕;忆其“友”,则有赵钫、马巽、汪绍楹、启功、黄焯等;绘其“生”,则有张中行、朱家溍、俞敏、张瑄等。这些人多为著名的学者、文化人,其术业有专攻,而性格光彩又各各不同,在作者的笔下都有精彩的呈现。
陆宗达先生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执教于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他一生精研训诂,考证名物,是“章黄”学派的重要继承人,被称为“训诂学大师”;又喜交游、美食、烟酒,性情浪漫,兴趣广泛。此书作者自幼随祖父生活,对其学问行迹、性格修养及往来交游等各方面耳闻目见,深有会心;又时常搬小凳子在杏花树下听祖父讲故事,或与祖父的某些友人及学生有若干交往乃至忘年之交,因而获得了独特的经验及别人所不曾有的第一手资料。多年之后,作者梳理、检选这些心得与经验,而成就了此书。其或直录某些见闻与掌故,或以小见大,在事件与趣闻的讲述中旁侧出某种精神,似合手托出另一版本的“魏晋风度”,可谓是“民间历史”的又一素材。
因此,此书不仅为对于陆宗达先生及众多文化名人的集体怀念,也是对于一个逝去的文化时代的历史性追怀和关照。
这大概亦可归于某种“怀旧”情结:怀念一种已渐为现时代所失的气质、风度。那种气质大概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有意气风发的书生意气,又有历尽艰辛的达观洒脱;既大声疾呼以兼善天下,又狂放不羁地凤歌笑孔丘……
诸多的可能性汇聚于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身上,又矛盾,又统一。作者不回避那诸多的矛盾,也不刻意以求统一。他只是一任笔气流淌,做到达观。然而我们又能隐约望见一个灵魂的统摄:“风流”。
作为看待历史人物及事件的一种角度,“风流”指涉一种生动的气韵,是历史人物去“道学”之“蔽”的最好方式。在本书中,作者所要描写的,不是“完人”、“君子”,而只是“真人”,“人间”的人。那些被传说的著名人物、大学问家,他们不仅是真实的,而且可能是再“正常”不过的。而对于那些真性情,作者又百般呵护,详加阐释,以让他们还原本来的“真”与光鲜。
有了这样的认识做支撑,作者的叙述在文体上也显示出了巨大的自由性。由于作者多连缀记忆及见闻成文,所以文意呈现出某种跳跃性。有时候所记同为一人,而上下两段之间几乎毫不相连,颇类似于古代的笔记体,或“《世说》风”;亦如朋友聊天、拉家常,一个话题一个话题,看似毫无瓜葛,其实转折过渡又自有纹理。这时候,你只消把那一粒粒珍珠串联起来,就可看到一款款光鲜亮丽的项链,并且,你可由这珍珠想见戴它的人的气度、神韵。
正如前所说,作者并非不分析,但他的分析是为了“去蔽”,就像擦去项链上的尘土,而结果,仍是一个个亮晶晶的气度与神韵。那是作者经验的神韵,也是自在自为的神韵。
许多老照片正如那些经年的老物,见证了历史的点滴存在,证实了那传说中的意气与情愫。
然而,这只是我的一种粗浅的理解,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过去的人们渐行渐远,如果任其湮灭,殊为可惜。月色不分新旧,既曾辉映前人离去,也将照耀后人走来。因此,愿将自己有限的所知,连缀成文。不敢说价值有几,只作纸上鸿爪,以留岁月烟痕,俾今日谈文论史者得一二掌故。”也许本书首要的就是为今人提供某些“掌故”,至于那掌故中的精神韵致,则大可见仁见智,随各人理解去。
人生有涯,历史无情。许多人与事都在被忘却、淹没、尘封,成为“前朝往事”,不仅丝毫不再有生动性可言,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再被提起。好在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捕捉历史的努力,留存定格在历史深处的掌故、气度及意味,而又以颇带感情的方式娓娓叙出,从而还原了一个“俱怀逸兴”的生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