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

    意犹未尽的《舌尖上的中国》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6月27日   23 版)

        由于“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于国人根深蒂固,即使是再拍中华美食的影视和图片,都会有人围观的。当然,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一部美轮美奂的电视片,一定是叫好又卖座的。

        确实,这部长达六个小时共有七集的专门介绍中华美食的电视片,从大自然到人的关系、从人文情怀到纷繁的日子、从宏大的叙事到个体的体验等,开创了一种新的中华美食的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和叙事策略。让我们可以尽情地去领略中华美食既源远流长又极富当下召唤力的美学景观。尤其是乡村、田野等大自然部分的图景和旁白,简真可以说沁入到人的肺腑(相比起都市部分来,都市部分逊色多了)。但是——也许是为了追求无论感官还是精神方面的愉悦——这部片子缺少了点批判精神。

        缺乏批判精神的,正是片子中反复礼赞的“大自然的馈赠”。从在香格里拉原始林区采摘松茸到有上百人到湖里采藕,从在海里的自然捕捞到人工栽种海产品,我们无不感到这样一个事实:那不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是人对大自然的掠夺。特别是第一集里关于两藏族母女清晨摘松茸的画面,让人触目惊心是,大自然由于人的行为,变得异常的脆弱——其实片中也告知了我们“由于雨水偏少,松茸已大不如前”——但是片中却依然展示了大量卖买松茸的画面。我敢说,照此疯狂地采摘松茸,松茸哪天突然绝种,绝不是笔者在下的危言耸听。可惜的是,片子中津津乐道地介绍这种珍稀菌子的美味,而且津津有味地介绍它被东邻之邦日本人的追捧。一面感伤贵州省某山区糯稻的可能消失,一面却对已经濒临危机的江河湖泊和近海水产品的现实置之不顾,还一味地给出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从疯挖虫草到高海拔草原沙化,从滥捕长江水产到珍稀鱼类只得人工繁殖,……大自然,其实早就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了。《舌尖上的中国》在给出的中国人“口福”的反复叙事里,从来没有一丁点对此的反省。而且,在第七集的片尾里叙述了一个在广州从事新美食的人的行状,试图给出我们一个中国餐饮的新观念。但是做这部片子的人忘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广州人(其实何止广州人,像我一样的四川人同样如是)除天上飞的飞机,地上四只脚的板凳不吃之外,什么东西都是餐桌上的“盘中餐”。从穿山甲(两广食客称之“五爪金龙”)到蜴蜥,从熊掌到孔雀,无所不能其极,而且越怪越好越卖大价钱(还好的是,广州人现在不吃“活猴脑”了)。这部片子在片尾留下的温情与温馨,早让国人花里胡哨的且越稀奇越有“品位”的饮食习惯和变态的追逐解构了。而且,解构了的东西还不能重构,也不能还原。

        四川省宜宾市  刘 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