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日暖,草长莺飞。好友突然来访,带来一本装帧考究、设计精简的诗集。这本诗集,由著名经学思想史专家姜广辉先生与其弟子李有梁编著而成。姜先生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晚年受聘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诗集中所选全为旧体诗词,文雅风致,故名之为《麓山雅集》。我赏读月余,颇感字里行间生气充盈,意韵流动,一阵淡雅的清风徐徐飘进心田。个中风景,难以一一细说,且作简评,以为读者诸君赏析之参考。
一、高雅与低俗的较量
在诗风不古之时,在众声喧哗之外,姜先生引领岳麓书院诸位学子及其友人相互唱酬,延续了中国古代文人学士之间以文会友的雅集方式。这是一种高雅的生存方式,也是一种优雅的文人风流。姜先生有诗:“今年春季唱酬诗,联络新朋与故知。次韵翩联抒臆对,恍然回到盛唐时。”(《次诗、知、时韵和诗二十二首》十九)正是抱着弘扬传统文化和进行精神交流的目的,他与李有梁费力收集材料,编著《麓山雅集》,力矫时下的颓废诗风。该集所录全为品格高致的旧体诗词,看得出着力倡导高雅的诗歌境界,是这一诗集的旨归所在。
在一定程度上讲,《麓山雅集》的编著正是对于当今社会文化媚俗化与文学低俗化的一次较量。姜先生有诗:“寂寞嫦娥来赴宴,始知琴瑟已更弦。”(《花墩坐月》)“久坠斯文听瓦釜,黄钟重铸待何时?”(《次诗、知、时韵和诗二十二首》二)这些诗句都体现了他对当前文化已从高雅的境界坠落到周流遍地的低俗状态的深切担忧,颇有曲高和寡之感。姜先生又与其他一些提倡高雅文化的知识分子相互呼应,一同祭起高雅文化的大旗。如,当代国画家王德水擅长人物肖像,传神生动。姜先生为之大赞,作诗曰:“国画由来甲子年,肖形摹物让西贤。莫言宣纸难留影,看我王公起坫坛。”(《潇湘杂咏》十三)又盛赞“新雅乐”的领军人物哈辉演唱的《上邪曲》是“仙曲天音”。可见,传扬高雅文化,是他的诗歌灵魂所往,也是他的诗歌精神所系。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颇为可贵的是,《麓山雅集》有意识地进行着对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尝试。而这一尝试则是通过旧体诗这一传统的文学样式为媒介的。从体例看,该诗集分前、后、续三编。其中,《前编》收集从唐代直至清代期间文人歌咏岳麓山的诗作,《后编》选录了近年兴起的麓山唱和之诗,《续编》则是因“诗友唱和未尝少衰”而补编而成。(姜广辉:《麓山雅集·序三》)诗集以岳麓山为结合点,集古人之诗与今人之作于一体,汇先贤文思与后世心语于一炉。这样的编排,体现了编者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壮志雄心,也体现了他们“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担当。正如序者唐亚阳说,这一诗集的编撰“彰显的不仅是文化精神的一脉相承,更是文化的魅力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绽放”。笔者认为,他颇为中肯地领会了编著者的真实意图。
在诗集中,笔者发现,姜先生并不因为自己多年研究传统文化而对之有所偏爱,他在倡导传统文化时常能进行理性的反思,因而他没有一味地崇古而非今,进而否定现代科技文明存在的价值。他说:“吾今振臂倡唐诗,不废声光化电知。重续千年鹏鸟梦,旧邦新命正当时。”(《次诗、知、时韵和诗二十二首》三)既倡导旧体典雅诗风,也呼唤现代文明,这种科学和人文交相呼应的人文立场,是现代知识分子在面向古老文化传统与现代科技文明时应有的理性态度。姜先生以现代人的眼光批判了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他有词云:“漫漫黄沙吞绿树,眼望心惊,萧索千千户。拼却子孙生计赌,换来过眼云烟禄。”(《蝶恋花·叹心魔》四)姜先生所吟咏的“心魔”,是指当今社会盲目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反而疏忽了环境保护的社会心态,这种做法无异于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因此,他“眼望心惊”,认为这是一场“拼却子孙生计”的赌博,其得也微,其失也巨。而李有梁《四园竹·咏鼠》说“刁蛮硕鼠,夜夜入荆扉”,家中老鼠来袭,偷食粮仓,父子合力捕之不绝,最后感叹“惜社稷,迎猫应也稀”,笔锋一转,“硕鼠”便成了“贪官”的喻体,又赋予此词以深刻的现实意义。这篇佳作既承续了《诗经》的“美刺”传统,又富有现代批判意味。
三、学问与诗情的辉映
姜广辉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侯外庐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当今学界著名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专家。姜先生具有颇为扎实的学术功力与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其深厚的学养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渗入到他的诗词创作当中。借学问而发诗情,以诗情而绎学问,二者相互交融,浑然天成。
在《麓山雅集》中,许多学人是用诗词的形式来“做学问”。学问的修养丰富了诗情的传达。如,姜先生用词的形式来表达他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其词云:“历史千年不倒翁,心肝空却哑兼聋。予它生命我和侬。
虽是半团泥水做,试求推倒却难成。总先成岭后成峰。”(《浣溪纱·历史》)他引用科林伍德、克罗齐、胡适等人的观点来阐明历史总会掺杂着编纂者的主观意图,但有些东西一旦进入历史,却又不容易翻案,哪怕被后来者证明是伪造的,如伪古文《尚书》。又如,吴仰湘诗:“舜寝人言在九疑,南风薰阜化民黎。蛮荒远国如绥抚,孔孟缘何辨夏夷?”(《谒舜陵》)作者对舜帝征伐“蛮荒远国”及孔孟明辨“夏夷”的观点提出反思。同一题材,萧永明则反其意而用之,“巍巍圣德勿须疑,宏业千秋被远黎。递邅文明形势异,由分进退夏和夷”(《次韵和仰湘〈谒舜陵〉》),他是引用春秋学的论点来阐明舜帝化被远黎的历史意义。
明人陆时雍说:“诗有灵襟,斯无俗趣矣;有惠口,斯无俗韵矣。乃知天下无俗事,无俗情,但有俗肠与俗口耳。”(《诗镜总论》)正是由于麓山诸位同人学问与诗情的浇铸,平常的题材在他们笔下脱去了“俗趣”和“俗韵”,而被转化为优美雅致的文字,化为温馨和畅的惠风,轻拂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国人的心灵。在这种高雅与低俗的较量中,在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中,学人的学问与诗情交相辉映,成就了一个古色古香的诗歌世界。在这个古色古香的诗歌世界中,人的功利性的生活已被放逐,而诗意性的生命得以照亮,真实性的存在得以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