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2年5月14日,在太原举办的第14届中国社会史年会期间,北京大学出版社组织召开了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行龙教授主编的“田野·社会丛书”第一辑新书发布会。山西大学的四位青年学者郝平、胡英泽、张俊峰、韩晓莉分别以山西的“灾”“地”“水”“戏”为主题,推出了他们精心打造的四部力作,展示了山西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这四部新著可以视为对山西大学行龙教授“走向田野与社会”学术理念的有力践行,具有极为神似的学术风格,学界同行由此断言: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山西学派”已初现端倪。在此,本报约请四位作者畅谈各自研究的心得体会,以裨于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入。
主编絮语
丛书所收均为区域社会史研究之作,而这个“区域”正是以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情系于斯的山西为中心。在长期从事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过程中,编者和作者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认知:社会史的研究并不简单是“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只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才能实现“整体的”社会史研究这一目标,才能避免“碎片化”的陷阱。……读者可以发现,丛书所收的各种选题中,既有对山西区域社会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也有一些更小的区域(黄河小北干流、霍泉流域),甚至某个具体村庄的研究,选题各异,追求整体社会史研究的目标则一。
值得欣慰的是,在长期从事社会史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丛书诸位作者都很好地实践了走向田野与社会这一学术取向。读者也不难发现,丛书所收的每个选题,都利用了田野工作搜集到的大量地方文献、民间文书及口述资料;就单个选题而言,不能说此前没有此类的研究,就资料的搜集整理利用之全面和系统而言,至少此前没有如此丰厚和扎实。我们相信,走向田野与社会,利用田野工作搜集整理地方文献和资料,在眼下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是一种神圣的文化抢救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积累活动。
——行龙(“田野·社会丛书”主编,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