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6月20日 星期三

    哪一种文体成就了唐诗

    陶文鹏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6月20日   15 版)

        上世纪末,古代文学研究界在总结回顾百年研究情况时,对于世纪最后20年的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但同时对几个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艺术研究的相对滞后,亦颇为关注,有所批评。1998年,我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有一次发言,题为《唐诗艺术研究的现状和思考》,说“近几年来唐诗艺术研究与硕果累累的唐诗文献资料的考辨整理、诗歌理论研究、史学研究、思想文化研究比较起来,却显得进展不大,出现令人困惑或使人不满的停滞状况。”时间过去了十多年,上述情况依然存在,需要研究者共同努力,加以改变。最近,读到中华书局刚出版的《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余恕诚、吴怀东著),觉得该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所体现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对于推进和拓展唐诗艺术研究,会是很有意义的。

        《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以诗歌为中心,为我们勾勒了唐代诸文体间相互交融借鉴、相互促进带动的情景与过程:

        初唐七言古诗吸收赋体的铺张扬厉,产生了以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的长篇歌行。唐代五言古诗中史诗式的长篇,如杜甫的《北征》、《咏怀》,也是吸收了赋体的章法结构和铺陈议论之法。

        唐代之赋受律诗影响,出现了律赋;而律赋对于押韵的严格要求,则促进了元、白次韵诗的产生。

        唐代诗歌革新先于散文,带动了文的革新。中唐时,散文蔚然极盛,而五七言诗处于盛唐之后,面临需要继续开拓发展的问题。此时,壮大了的散文,又转而影响诗歌,通过“以文为诗”展开新的局面。

        中唐散文兴盛,但骈文并未就此退出文苑,李商隐诗与“四六”文相通,在盛唐与中唐诗歌之外,另辟一片天地。

        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诗歌,还有“向着词的意境和词藻移动”的倾向,对于新起的词产生深刻影响,形成以《花间集》为代表的令词主体风格。

        此外,受诗赋沾溉,唐小说由先前简单的志人志怪的杂史笔记,发展为极富诗情和浪漫精神的传奇;且小说亦转而影响于诗,不仅白居易、元稹等人的长篇叙事诗跟传奇有密切联系,李贺、李商隐诸家的隐辞诡寄、顽艳瑰奇之作,也是吸收了小说的成分,至于某些带“小说气”的“小品”、“戏笔”,更兼有标志诗风转变的意味。

        上述以唐诗为中心展开的诸文体间的相互影响,在该书中不是抽象的演绎,而是以非常丰富具体的面貌呈现出来的多种文体互生互动的艺术景观。因此,它是一部别开生面围绕文体展开的唐诗艺术研究之作,其研究方法与经验值得总结。

        文体研究,本身即比一般列举作品分析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的操作方式来得复杂,至少由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长期不谈文体,让人在路径上不是那么熟悉。而这本书还不是就一种文体做比较单纯的研究,它涉及的是多种文体及其间复杂关系。作者摒弃了省力的做法,采取以文体为中心,抓住一系列与文体相关的艺术表现与相互影响问题做研究。它没有多少先例可循,熟径可走,没有太多的在文学史上一眼就可以看到的现成的现象和例证。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所收获,就非得要如韩愈所说的“深探力取”(《答刘正夫书》)不可。如即使是关于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在该书中算是较少的属于学界已有所研究的话题,作者也绝不是贪图便宜重复前人之见,而是力求作出新的开拓。又如中晚唐诗歌与晚唐五代词体关系,是一个重大复杂的问题,辙迹微茫,千余年来许多人都想勘测源流,探出究竟,但令人信服的结论少见。此种考察如果仅局限于诗词之间某些句调、词藻的相近相似,仅局限于唐末至五代一段诗词在创作上的接近,则势必难以认清其源流。该书对这一问题,是从多个渠道纵横探测把握,在理出李贺与“温(庭筠)李(商隐)”一派诗歌直接影响温庭筠与韦庄为代表的花间词的同时,又理出中唐白居易、刘禹锡等影响于韦庄的另一条侧线,举出从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到韦庄《菩萨蛮》五首那样穿越不同词调而在语言情境上有明显继承关系的例证。从而明确地从文类风格形成的角度,阐释了中晚唐诗派在词体初建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以及如何导致温、韦二家的不同。可见该书在研究上的精思熟虑,从面临的对象与实际问题出发,多方面多渠道深探力取,而不是摭拾某些术语概念与作家作品简单搭配的那种浮泛之论。

        艺术研究忌眼光狭隘局限,囿于一隅,片面割裂地看问题。文体涉及从题材内容、章法结构、表现形式,到成套的语言系统,以及意境、风格等等;同时文体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演变,改变突破原有状态,并与其它文体互相渗透融合。这就决定了它在研究上不能局限于某一点、某一方面,乃至一时一事,必须有贯通的眼光,贯通的研究路数。《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在整体框架上就是文体之间的贯通。该书第一章关于唐代律赋题下限韵对元稹、白居易等次韵诗兴起的影响一节,则从汉语诗律学角度论述诗与赋均有押韵难度大的“押强韵”一格,构成诗赋在追求增强押韵难度上的相互沟通借鉴。继而考察诗与赋均有同题共作、互相唱和的传统,和文人从事时存在着逞技争胜的心理。复引唐代史籍、笔记有关温庭筠和贾岛参加科考时“搅扰场屋”的记载。温庭筠是代人作赋,贾岛是求人代作。《唐摭言》载:“贾岛不善程式,每自叠一幅逐铺告人曰:‘原夫之辈,乞一联,乞一联。’”通过考释,阐明“原夫”、“若夫”等,乃是赋中发议论时用以开头或转折的语词;“原夫之辈”是称呼善于作赋的举子。贾岛在考场向人乞赋和温庭筠屡屡代人作赋,都说明唐代科考项目中,赋难于诗。因而,从初唐即已形成的律赋题下限韵,会因其难,对元白等人创作旨在夸难斗险的次韵诗产生影响。这些论述,牵连了音韵、训诂、修辞、文学风尚、创作心理等好几方面。又该书论李商隐以骈文为诗,从对偶、用典、虚词、句法,以及绮丽委婉、富于象征暗示、富于情韵等方面,考察其四六文与近体诗之间的深刻联系,更是除音韵、语法、修辞等外,同时涉及作品的体貌风神、审美特征等领域,贯通的方面更为复杂而隐微。

        《唐诗与其他文体之关系》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功,希望能得到同行朋友们的重视,并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