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6月13日 星期三

    疼痛的青春,迷惘的成长

    ——读汪玥含长篇青春小说《乍放的玫瑰》

    张国龙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6月13日   20 版)

        一代人有一代人成长的风景,或许窥透了青春期成长者的生存本相,汪玥含的长篇青春小说《乍放的玫瑰》并未强化主人公成长的时代背景,而是浓墨重彩描摹一群青春飞扬的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反当下青春文学媚俗的写作风尚。

        黑亮的头发,流动的眼波,红润的嘴唇,矫健的脚步……这些青春的表征,如同夏季田野里禾苗生长的气息,蓬勃而张扬,堪比繁花簇锦、烈火喷油,九万里风鹏正举。无边的激越,无涯的新奇,无由的冲动,无羁的张狂……青春期还意味着蜕变,意味着长大,即将跨入成人之门。然而,乍放的不仅仅是鲜花和掌声,还有地雷、迷惘和疼痛,更还有含苞未能待放的悲剧。因此,这片被专家们警示的雷区,被家长们忌惮的沼泽地,时常成为成长者难以承受的成长之殇。

        成长语境不同,成长景观必然有浓淡之异。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成长的风景。但是,不同的仅仅是表象,调色板上的底色大致相同,异质性的成长不过是个案。或许窥透了青春期成长者的生存本相,汪玥含的长篇青春小说《乍放的玫瑰》并未强化主人公成长的时代背景,而是浓墨重彩描摹一群青春飞扬的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反当下青春文学媚俗的写作风尚:为刻意制造现场感和亲历性,将当下各种时尚元素(诸如服饰、酒吧、迪厅等)肆意拼贴,试图装点出具有标志性的青春场景。

        《乍放的玫瑰》塑造了彭漾、佟若善、石龙、温如海等一群高中学生群像。作为一群十七、八岁的青年,他们与童年小说中的成长主人公(7-13岁)形象确实存在质的差异。因为心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童年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大多具有“类型”特征,个性独异的人物形象少之又少。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为自我意识空前膨胀,心智能力几与成人无异,他们的心思更为敏锐、细腻,情感体验更为复杂、深刻、幽秘,因而个性色彩异乎鲜明。知性的汪玥含深谙上述两种年龄段的异质特性,在写作中规避了似曾相识的脸谱化流弊,从而塑造出了彭漾、佟若善、石龙、温如海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人物形象。诸如,彭漾的刚直与狂放、佟若善的压抑与孤绝、石龙的莽撞与理性、温如海的善良与稳重……尤为可贵的是,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深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理性,将这些人物形象立体化。因为不刻意施加小说家善意的厚此薄彼的曲笔,从而使得这些人物身上存在着合情合理的缺点。读者不由得钦佩彭漾作为“白富美”女生罕见的平民本色,又不得不为她的狂放不羁无知无畏扼腕;既怜惜佟若善所遭受的深重的生理/心理创伤,又嗔怒于她自轻自贱的懦弱;石龙的仗义与担当令人击节,而他时不时表现出的匹夫之勇令人摇头;天性善良、少年老成的温如海或多或少有脸谱化之嫌,然,这是一个令读者感觉放心的温暖形象。如果说读者揪心于彭漾、佟若善、石龙等成长的迷惘与疼痛,那么温如海则让读者感受到青春的阳光明灿和茁壮成长的美好。因此,温如海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少年形象,在相当程度上拓展了作品的厚度和广度。

        打架斗殴、纵酒狂歌、女生留宿男生宿舍、为情所累自杀……《乍放的玫瑰》无疑呈现了光怪陆离的“残酷青春”现场。迷惘与疼痛,是作者汪玥含深度书写的关键词。但是,她同样避开了“残酷青春”的流行写作趋向,拒绝夸饰、炫耀与众不同的青春的“残酷”经历,拒绝变相煽动青春就应残酷。而是以温润、悲悯的眼光注目彭漾、佟若善们青春的沉浮与挣扎。尽管彭漾、佟若善、石龙等的成长令人唏嘘,但并未让读者彻底绝望、崩溃,并未让读者丝毫感受不到青春的昂扬和成长的诗性,而是让读者在濒临绝望之时看见希望的亮光——虽然是些微的。文学终归说来应让读者看见光亮,而非让读者读后感觉只有死路一条。

        殊为可贵的是,《乍放的玫瑰》虽然运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但作者始终隐匿在文本后面,始终保持客观的叙述笔调,让人物充分、真实地展现自己,从不会因憋不住跳出来代主人公说话、做事。这种与主人公拉开一定的距离的旁观者姿态,确保了《乍放的玫瑰》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原生态状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丰满,读来更为真实可信。若作品能详尽展现成长主人公们心灵成长的波峰与波谷,将令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彭漾、佟若善、石龙、温如海等性格中缺少“变化”,或者说鲜有“蜕变”迹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力度。伟大的小说家绝对不会止于纯粹的原生态展现,合理、必要的艺术升华既能展现小说家的匠心,又能凸显小说家硬朗、强劲的生命张力。

        笔者在汪玥含的博客里零星读过她的一些随笔,感觉她的语言富有灵气,充满张力。读《乍放的玫瑰》,我时不时叹服于她语言的灵动、鲜活。她能将某些抽象的事物轻巧、传神地描摹出来。比如,“又是轰的一声,比刚才更为剧烈,还夹杂着轻声的尖叫,像女生集体被人拧了一把,伴着‘吱吱’的呻吟声,随即又被压制不住的喧哗声盖住。像这样大大小小的莲花在操场上、教学楼前、过道里比比皆是,莲花里不时窃窃私语,不时欢声雷动。”她如此描写女生们三五成群议论彭漾和石龙的“桃色事件”,用被“拧”后自然的生理反应来揭示女生们的讳莫如深,用盛开的“莲花”来反映女生们好抱团好八卦好蜚短流长的性别特点,可谓形神兼备,读来忍俊不禁。

        《乍放的玫瑰》,汪玥含著,希望出版社2012年3月, 2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