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4月18日 星期三

    一幅当今法国艺术界的地图

    余中先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4月18日   11 版)

        维勒贝克的特色,是他的批评意识,他的尖锐性,他的幽默,当然,还有小说结构上的创意,情节处理上的自如,想象力的奇特,这一点,在《地图与疆域》中依然突出。

        2010年法国龚古尔奖终于被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地图与疆域》得到。说“终于”两字是有原因的:此前,在法国文坛上叱咤风云的维勒贝克与该奖数度失之交臂,1998年的《基本粒子》呼声甚高,2005年的《一个岛的可能性》进入决选,但都止步于桂冠之前。

        《地图与疆域》结构并不复杂,它以画家兼摄影家杰德·马丁的生活为情节主线,来展现当今法国人尤其是艺术家的生活场景和美学风貌。

        小说共三部分,头尾还有楔子和尾声。第一部分回顾了杰德的成长过程。他孤独、忧郁、家境富有,从小母亲就自杀了,父亲是个建筑家,但忙于事务和生意,一直忽略对儿子的关心。杰德在寄宿学校上中学,大学学美术。毕业后开始尝试摄影,在不太成功地完成了“五金零件用品”摄影系列后,转向了地图摄影,尤其是“米其林公路地图”的摄影,结果一举成名。后来,他决定转向绘画,在多年的绘画生涯里,他完成了“简单职业”系列和“名人及职业”系列,从《马肉店老板菲迪南·德雷什》一直到《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谈论计算机技术的未来》一共64幅。

        第二部分主要讲杰德事业成功后的经历,尤其是他与作家维勒贝克的关系。杰德莫名地被孤僻的维勒贝克吸引,为了让自己的个人艺术展获得成功,便请小说家为他写一份展品名录。为此,他好几次去拜访作家。两人相识相交后萌生友情,互诉心曲,并发现彼此颇多共同之处:苦闷的童年,失败的婚恋,浪得的虚名。维勒贝克信守承诺,完成了那篇文字。为感谢维勒贝克,杰德专门为他画了一幅肖像,而杰德不知道,他画的维勒贝克肖像竟然已达九十万欧元的高价。

        通过维勒贝克和杰德的几次见面谈话,作者借他们之口发表了对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的种种看法。

        第三部分,作者跳出以杰德为中心的叙述角度,而引入了一个侦探故事:维勒贝克在家中被人残暴杀害。警方请杰德来现场帮助侦破,结果杰德发现他送维勒贝克的那幅肖像不见了。原来有人在盗窃名画的同时杀死了维勒贝克。

        小说《地图与疆域》主题鲜明,紧扣现实,擅长通过讽刺和幽默对社会进行尖锐的批判。

        首先,小说描绘了当代法国乃至欧洲艺术界的面貌。种种新的时尚和旧的传统,以及时尚与传统之间的碰撞所引起人们对世界文明问题的思索,都是小说中最重要的主题。

        对主人公杰德艺术生涯的描写很有代表性:杰德一开始从事颇具特色的艺术摄影,可以被认为是在追求“纯艺术”,后来便转向绘画,在经历了两个以社会为题材的绘画阶段后,挣了大钱,这两类大题材,一是“简单职业”,二是“名人与他们的职业”,颇有库尔贝和巴尔扎克的风格,应该属于社会现实主义的写照。

        功成名就之后,杰德放弃了现实主义绘画,又转向纯艺术的摄影,这是对抽象、绝对、超现实主义的回归:“在把十来年时间毫无例外地贡献给了植物摄影之后,又回归到了对工业用品的再现”,例如移动电话、电脑键盘、办公桌电灯等,后来渐渐地,“他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了那些包含有电子元件的物品上”,如报废了的电脑主板等。这又是一种转向。转来转去,大致呈现了西方艺术的一种发展轨迹: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自我中心,等等。

        主人公们的私生活也属小说所要展现的内容,这些生活情节,从细节真实上和象征意味上都反映出当今西方社会的一些代表性侧面。杰德的个人生活,正是当今法国艺术家生活的一个缩影。

        例如与情人的关系:杰德与热娜薇耶芙有旧情,此女靠卖淫进入并读完艺术学院,杰德对此毫不介意,还帮她拍艳照为其网站招揽生意。后来,他绘画生涯春风得意之时,又邂逅了俄罗斯美人奥尔伽。奥尔伽不仅帮他连连获得艺术上的成功,而且还让他过上了一段安宁、惬意的生活。但杰德对她没有太多的“欲望”,当奥尔伽离而复返后向他示爱时,杰德似乎根本不打算主动做点什么来回应她。

        相比较于维勒贝克的前几部小说,《地图与疆域》中的情色描绘已经大大缩了水。这大概能说明,一方面,作家写情色已经写到了头,另一方面,社会中的色情已经泛滥得令人生腻了。

        再如父子关系:杰德的父亲忙于工作,对少年杰德一直不关心,还把他送进了寄宿学校,这让杰德的心灵颇受伤害。后来,父亲发现自己得了直肠癌,病情逐年恶化,父子间又有了一种彼此很能理解的心态,但是也只是保持了平时打打电话,圣诞节一起吃上一顿一年一度的晚餐。这样的父子关系在当今的法国很有代表性。最后,父亲选择了安乐死。而心底里实际很挂念父亲的杰德最终赶到了瑞士苏黎世,去安乐死机构了解详情。

        维勒贝克在《地图与疆域》中引入了许多当代人物,都是有真实身份和细节描写的。尤其是,他把自己写成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讨厌的老酒鬼,病恹恹的,爱尔兰冬天短暂的白昼,每天早早服下安眠药、饮下一瓶酒、读着一本书睡去。当然,这个维勒贝克既是漫画化的,又得到了精密而细致的修正。最后,作者毅然决然地把这个维勒贝克写死,全法国都为他的死深切悲痛,并称“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这里头有一种幽默、调侃的精神,作者唯有拼命地嘲笑自己,才能更好地嘲笑文学艺术界的同行。确实,维勒贝克还将众多法国文化名流以真名实姓写进书中。例如,法国电视新闻主播让-皮埃尔·佩尔诺成了书中的同性恋者。通过对佩尔诺私人府邸中举行的新年晚会的场景描绘,小说表现了那些上流人士的趣味和癖好,很有暴露和揭示的意味。例如,电视主持人朱利安·勒佩斯就被描写成“有着公羊般面容和胃口”,在那里大唱黄色歌曲。

        作者还借人物维勒贝克之口,直接地表达对一些人与事的看法。例如,对毕加索,他不无放肆地评论道:“毕加索很丑陋,他画出了一个丑恶地变了形的世界,因为他的灵魂是丑恶的……”他认为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只有“一种极端的愚蠢,一种淫秽的涂鸦”。

        把真实人物糅进虚构故事,是当今小说写作的一种趋向,维勒贝克正是这样实践的。在《基本粒子》和《一个岛的可能性》中,这一“自我虚构”或曰“自我撰写”并不太明显,而在《地图与疆域》中,它已经成了一大特色。

        有人曾指责这部小说原封不动地“复制并粘贴”了法语维基百科的内容。维勒贝克在接受采访时,坦然承认自己复制了维基百科上的段落,不过他反驳说:“但这不是抄袭。”他解释说,这样做是一种文学的实验形式:“如果这些人真的这样想(即认为是抄袭),他们就没有明白文学是什么这一首要概念。我尤其受佩雷克和博尔赫斯的影响……我希望使用这类材料后,能增加我的书的美感。”

        这一回答很精彩,它顺便也解释了两个问题:一、他在文学上到底受到谁的影响多一些。二、《地图与疆域》的整体风格,就是对日常生活平庸的、技术性描述的借用。

        对维勒贝克迄今为止的小说创作,一些批评家十分看好,认为他继承了当年巴尔扎克的批评精神,笔锋直指当今社会最主要的毛病。维勒贝克的特色,是他的批评意识,他的尖锐性,他的幽默,当然,还有小说结构上的创意,情节处理上的自如,想象力的奇特,这一点,在《地图与疆域》中依然突出。

        也有一些批评家认为,他的写作不够精细,尤其是文字比较平庸,没有一个大作家应有的文风。这种意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的,我在译他《一个岛的可能性》和《地图与疆域》的过程中也有同感。我认为,维勒贝克在小说写作中,对文字并不太敏感,对风格也不甚讲究,有时,他的语言会给人一种电影脚本的感觉,稍稍粗陋了一些。但是仅仅依据这一点,还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维勒贝克在当代法国文学上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

        《地图与疆域》,[法国]米歇尔·维勒贝克著,余中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3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