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3月28日 星期三

    “父母皆祸害”?

    鲁大智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3月28日   23 版)

        你知道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豆瓣小组吗?

        这个主题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2008年1月,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豆瓣小组成立,从7000多个成员迅速成长为一个拥有46647人的小组。几篇被视为经典且指导性强的帖子长期置顶——如何高效地anti-parents(反父母)?让我们不要重复他们的失败人生;你是否在重复父母的错误……   

        该话题曾一度引发媒体关注,《南方周末》等都进行了大幅报道和分析。随后又出现了以“父母皆祸害”为主题的百度贴吧,相关主题4000多个,贴子4万多篇。登录“父母皆祸害”的豆瓣小组与百度贴吧,会发现成员都是一群受过父母伤害的孩子,他们只想互相取暖,既不需要和解,也放弃倾诉和沟通。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放弃沟通的努力?究竟是什么让原因竟让他们认为父母都是祸害?

        是时代的差异、父母的疏略、教育体制的僵化,还是沟通不畅、缺乏交流、家庭无爱?当看到一个个可怕的、惊悚的,充满敌意的言论出现眼前,当想到这一条条言论的背后都是处于花季却又面临黑暗的少年时,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坐视不理?

        3月4日,北京雨枫书馆,“读者沙龙:‘你和我不一样’亲子关系讨论会”上,作家徐世立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在他的新作《一个孩子的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里,关注的正是青春期的孩子如何面对学业、家庭、生活及世界的各种话题。

        “儿子出了‘问题’,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家庭、学校以及周边亲友一切试图力挽颓势的努力均不奏效,儿子像一架失事飞机,带着巨大的惯性往一个我们不愿看到的低处坠落,着了魔一般,我们,以及与我们有关的大小家庭无所作为,穷途末路。”

        《一个孩子的战争》开篇就是五个字:“这小孩完了。”一对父母究竟要绝望到什么样的地步,才会发出如此绝望的呼喊?一个优秀的儿子滑落至“问题学生”竟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这些看似有些夸张荒谬的家庭经历恰恰是作者徐世立的最真实体验。

        2007年,作者的儿子徐修远被强行送去“魔鬼训练营”(宜昌少年西点阳光学校),他困兽般不停地喊“我要下车”,可汽车正加大马力朝市郊驶去,直至驶上汉宜高速公路。行程过半后,他渐渐安静了。然而,这是一种比焦躁狂躁更为可怕的安静,他在心里种植了“愤恨”,暗植了“报复”,说了一句令人寒心的话:“好吧,那就让我们相互折磨吧。”破碎的,不仅是父母和孩子的心,也是整个家庭。

        《一个孩子的战争》可以说是一部家庭拯救纪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抗中,不仅折射出现代中国家庭的亲子问题,也反映出目前国内众多父母与处于青春期的儿女沟通交流的困境。阅读这本书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作为父亲在不断地反思这个问题,正是这样,这本书的主题不断地涉及到了“教育”、“母爱”、“早恋”、“独生子女”、“特殊教育”、“苦难”、“人生”、“学校”、“代沟”、“网络”等诸多的话题,从对于家庭的思考辐射到对整个社会的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是痛苦的、也是迷茫的,而这种伴随苦痛与迷茫的思考也是这个时代中无数独生子女父母的切身感受,作者所发出的声音代表了这无数父母声嘶力竭的呼嚎:这是为什么?

        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极其现实的家庭问题,其实也是社会问题。而对这个问题,很多家长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其实不懂什么是教育,更弄不懂如何能对子女进行教育,也因为独生子女所带来的唯一性使父母们更失去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的可能。而怀着极大苦痛和心血写下这本书的作者希望这本书“每卖出一本书,或可挽救一个人、一个家庭;多一个人看这本书,就多了一个孩子或家长早日拔身与泥淖而卓绝前行”(《站在苦难的门口》代前言)在这里,相信作者并不是在期待自己这本书的“码洋”率,而是真心希望自己这场痛苦异常的经历,能为广大面临这个难题的家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