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3月14日 星期三

    百年中华·我与中华书局

    百年中华培育一代代学人

    周勋初(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3月14日   14 版)

        建国前,我在上海读高中,经常到福州路去逛书店。座于该路与河南路转角处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更是常去的地方。这两家书店毗邻而立,规模宏大。一进门,便见琳琅满目,满厦书香。那时已是开架售书,东翻翻,西翻翻,常是流连忘返。

        建国后读大学,又留校任教,学的是古典文学,仍与中华书局结缘。一有问题就去查《辞海》等工具书,阅读经、史、子、集中的著作,都可在中华书局出的《四部备要》中找到。使用起来,既方便,又可靠。可以说,中华的书伴随我成长。

        改革开放之后,总算成长起来了,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可以放手写写东西了。不论教学还是研究,仍是离不了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与《资治通鉴》等书。这类书的整理工作,示人以规范,让人懂得治学之道。

        担任导师之后,指导硕士生、博士生,他们的读书,或是写作论文,仍是依靠中华出版的系列典籍。

        再看看我们的师辈,他们读的书,用的工具书,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也占很大比重。由此可见,中华书局培育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也可以说,中华书局为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以中华书局本身作研究对象,考察其成长的过程,则又可见其内在的动力,来自不断创辟的精神。中国的出版业自以商务印书馆为龙头老大。从古典这一块来说,又有张元济等人的筹划,当然成就非凡。作为后起之秀,中华书局迎难而上。商务出一套“四部丛刊”,中华就出一套“四部备要”;商务出一种《辞源》,中华就出一种《辞海》,中国的出版界,就是这样波浪式地向前推进,从而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水准,也维护了传统文化的尊严。

        从中可知,中华书局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些先行者勇于挑战、不断开拓的精神,成了这家百年老店的内在动力。专业与普及并重,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能推出精品,自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当下中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作为古籍出版方面新一代的龙头老大,中华自当负起团结大家共同前进的责任。处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的传统文化日益引起世界各地人民的重视,中国的出版业者自当为中国的崛起作出贡献,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大家。这也就是说,中华自应延续培养一代代古代文学爱好者的重任,还要在世界各地培养出一代代的中华文化爱好者。

        就中华而言,我想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应当具有新的思路。当年中华取得的成就,毋庸讳言,政府的力量从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计划经济的情况下,政府投入的资金多,享受的专利多,上面可以运用各种行政力量集中突击某一任务,自然容易干出成绩。目下中国的出版界出现激烈的竞争态势,以同一行业而言,全国已有二三十家古籍出版社参予竞争,要想在其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实属不易。当下还要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竞争,当然更为艰辛,更为不易了。

        但我对此很乐观,相信他们定能不负国人重托,因为中华的内在动力始终发挥着巨大作用。不论处在什么历史阶段,中华内部总能凝聚一批出版方面的精英人物。建国前是这样,建国后是这样,改革开放之后,乃至步入新世纪后,中华都有一大批这一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出现,因而今日仍然呈现蓬勃之势。作为一个对中华书局历史略有所知的人,预测其远景,仍是前程似锦。

        如上所言,作为一个读者,作为一个撰稿者,我与中华书局关系很深切。与前辈周振甫先生等,就有交往;与我同辈的人熟识者更多,友情更深;比我年纪轻一些的人中,也有很多朋友。而我自己的文章,就曾多次发表在《文史》等刊物上,我的著作,也蒙中华惠予出版,这些都曾给过我很大帮助。应该说,我之所以能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中华起了很大作用。当此中华书局百年华诞盛典到来之际,自然兴起一股感动与颂赞之情,希望藉此小文而予以抒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