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郭文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随笔集《寻找安详》和长篇《农历》天籁般纯净安详,因为有一种天然的安妥灵魂的力量,而被读者口耳相传,一印再印;新近读他由中华书局推出的《〈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也如暗夜闪烁的星光,照亮人心。
郭文斌的文学起步不算早。1993年之前,他是一个公务员,在宁夏西吉教育局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闲时写写散文诗歌,偶尔客串小说。1993年调入固原地区《六盘山》杂志作编辑,才把写作当回事来干。当时写了许多,却一直觉得不对路。1998年,当“大年”这个意象出现在脑海时,他一下子找到了感觉。“一个作家在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学之核之前要么是训练,要么是梦游。虽然《大年》几经辗转,2003年才在《钟山》发出来,但这没有影响我沿着这个感觉打深井的信念。我仿佛能够看到我要打的那口深井里有什么在等着自己。”果然,接下来写的《吉祥如意》被《人民文学》的程绍武先生看中,送审后得到李敬泽先生的赞赏。发表后,先后获得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之后,在李敬泽先生的鞭策下,他相继发表了《点灯时分》、《中秋》、《清明》、《寒衣》等,差不多是一年两个短篇。2010年,当长篇《农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后,人们大吃一惊,原来,他近十年来陆续发表的短篇,竟然是此长篇的十五个章节。五月、六月,两个精灵般的孩子,将一种带着露珠的吉祥和如意传递给了读者,舒缓、诗意、温暖、纯净、祝福。十五个传统节日,十五种现代人急需的精神营养。鲜见的中华根脉、中国符号、祖宗基因。难怪会成为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的黑马,在最后一轮投票中排名第七。有人说,如果《农历》署名莫言,这次进入前五,当不成问题。
在四处喧哗声气浮躁的文坛,郭文斌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因此,他的写作非常被文坛看好。甚至有人说,如果他接着写,下届的茅盾奖就是他了。可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接下来,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推广安详文化上了,为什么?
“写《寻找安详》纯属客串。2006年前后的一段日子,突然发现传媒上的主要位置多是天灾人祸,触目惊心。不由得想,这个地球到底怎么了?一天,一个念头冒了出来,天灾是因为大地失去了安详,人祸是因为人心失去了安详。”遂有了“寻找安详”的想法。并尝试着进行实践,但不久就发现给自己出了道难题。因为接着大家就问,安详是什么?
“在我看来,安详是一种不需要条件作保障的快乐,如果一个快乐它还需要条件,就不是安详。它是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快乐,一种只有向内求才能得到的快乐,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来自欲望满足的快乐,来自外在的快乐。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根本快乐。打个比方,如果说生命是太阳,那么安详就是阳光;如果生命是月亮,那么安详就是月光。这种快乐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我们已经丧失了打量它的目光。”郭文斌说,讲安详需要论据,于是他重新开始了诸如《论语》、《弟子规》、《了凡四训》等经典的研习,并结合亲身体会到一些地方宣讲,不想很受欢迎,已经重印四次的《寻找安详》就是中山图书馆的吕梅馆长在听完他的演讲后力荐给中华书局的。
“当一个人内心存有安详,仅仅从一餐一饮、半丝半缕中,就可以感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否则,即使他拥有世界,也可能和幸福无缘。”郭文斌说,孔子的一生就是教人们如何找到安详。如果我们沿着“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反推,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这个“学”,就是安详;“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就是找到了安详;然后十年“习之”,得到“不惑”;再经过十年,明白“天命”;又经过十年,达到“耳顺”;复经过十年,得大自在、大快乐、大自由、大安详。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即大安详。
在最近由中华出局推出的《〈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一书中,也渗透着郭文斌对“安详”的理解。他认为,《弟子规》360句,113件事,本质上是给我们提供了113个回到精神家园的入口。中华民族的古传统是向“内”寻找幸福,因为幸福就是我们“本身”,只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向“外”看,那束天生的打量幸福的目光,已经永久睡眠。正因为这种向“内”寻找幸福的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和灿烂,也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基本的社会稳定和安宁。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推行《弟子规》的意义所在。
“如果一个人向外寻找幸福,生生世世也找不到幸福。现代人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是,本身开着幸福的车子却满世界寻找幸福,最后把车子都开爆了,最终却和幸福擦肩而过。”因此,强调“风调雨顺”就成了长篇《农历》的主题之一。他觉得人的心灵也应该“风调雨顺”。大自然风不调雨不顺就有天灾,人心风不调雨不顺就有人祸。
郭文斌提到一则消息给他的触动:有个孩子在背诵《弟子规》的现场偷窃别人的东西,让人很痛心。“种子只有落地才能发芽,无论是文学还是国学,如果不落进孩子的心田,永远只是知识或信息而已。”所以,郭文斌在《〈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一书中以大半个篇幅讲践行《弟子规》的六个原则,其中特别强调“落地”,只有如此,才能和现代人的幸福发生关联,才能成为现代人实实在在的快乐源泉。“能否找到一种方式把传统文化现代化?把古人的语言体系、语法体系、逻辑体系,解压成现代人能够接受的方式,方便接受的方式?使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中间?能不能使诸子典籍变成可口可乐?能不能把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以最生活化的方式介绍给读者?”郭文斌在思考,并身体力行。
于是便有了他近年来以各种方式推广的“安详文化”。为此,他被邀请到包括北大、清华、中大在内的大学或单位演讲,学生们的欢迎出乎他的意外。有人作过统计,45分钟之内,80次掌声。“青少年不是不接受传统文化,而是看你怎么讲,怎么进入学生的心灵。”见证了这一情境的宁夏文联副主席哈若蕙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这不免令人担心,长此以往,作为作家的郭文斌还会存在吗?郭文斌说:“我何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我无法拒绝,一看到大家渴望的目光,我就无法拒绝。一切随缘吧!”(本报记者 舒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