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1月11日 星期三

    《物之物语》的掌故轶闻意义

    汤序波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1月11日   11 版)
    《物之物语》,戴明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25.00元

        我心仪仰慕戴明贤先生始于1980年代末,其时先生在省报上开了个散文专栏,每周一篇,那有景有人有情的文字特别令人着魔入迷。每到周末便不胜翘企。感到他的文字异于彼时当红的散文家,像是直承三四十年代的散文家遗绪,又有俄罗斯文学的影子。两个字:“喜欢。”不管斯时自己心境如何浮躁,只要一读即通体清爽、经络舒展,犹三伏天饮甘冽泉水。老作家蹇先艾生前曾对我说:“戴明贤是贵州散文写得最好的一人,有书卷气。”从此我属意先生的文字,不论长短皆作剪报,至今已积攒两百来篇。不时取出来翻翻,获益匪浅。师承历来有两种方式,在戴门不佞只算是私淑敬仰服膺一类。

        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戴先生《一个人的安顺》,对这本书钱理群教授用了“震撼”两个字,这也正是不佞的感受。果然便获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入围。今天我手上这册《物之物语》则是他新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又一佳构。书中的文字大部分曾连载于某报副刊,而栏目“物之物语”与作者名字都系先生手写体,其书法神采飘逸,承帖学一脉。另,书中部分篇章作者过去曾以成型文字发表过,这次入集前又经提炼、打磨,萃百炼之钢,升华成全新的篇什。从中颇能见出古人所言“大抵文章学问,善取不如善弃”的行文经验。

        按作者讲,《物之物语》是“借物写人”。每件器物,“俨然成了一段历史的发言人”。全书20多万字,涉及两百位亲人师友,全是鲜活而传神的细节,人物跃然纸上。“历史不是从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才开始的”。此书的史料价值极高,足补正史之缺页。如1949年11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晴(擒)隆(龙)事件”,过去人们都认为国民党真是腐败透顶,已经全线溃逃了,还争夺什么?作者亲闻当事人张法乾中将所言,终于为世人揭开这段公案的真相:国民党89军军长刘伯龙彼时想取代省主席谷正伦的职务,以增加自己和共产党讨价还价的本钱,所以他公然不听从谷的调遣。谷向老蒋请示并得密电,即授意张参谋长打电话给刘,谓自己年老体衰,无能任职,要把职务正式交卸给刘。这正是刘想得到的,因此欣然赴会,就在会场外被狙击身亡。这里再说句题外话,大陆影视剧中的谷正伦,形象多举止猥琐。而“谷家一门三中委”当年曾同往戴府,谷正伦给少年作者的印象却是“不怒而威”。再看书中所印的相片,谷确实有一股凛然之气,完全颠覆了剧中的印象。

        书中又讲到抗战时期,贵州省艺术馆馆长陈恒安促成的一件空前绝后的盛举——说动省主席吴鼎昌出面与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磋商,“从内迁秘藏于安顺华严洞内的历代书画中,精选出近二百件顶级剧迹,在贵阳办了个展览会。贵阳人居然不须跋山涉水晋京华,就能亲眼见到成批的国宝,是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筹展时的相关原始资料,“陈先生都珍藏着,曾十分郑重地取出来让我看过”。比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组织“重走当年文物南迁路”,在贵阳座谈时,该院“处长看了当年展出的目录复印件,第一句话:全是顶级文物,现在台北;第二句话:这样的一次集中展出,是绝无仅有的,本院职工都没有这种机会” 。

        书中又记述了许多前辈的遭遇,令人唏嘘扼腕。作者父亲子儒公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企业家。“他可算内地商人从传统型向现代转化期的一个典型”。1940年在安顺与帅灿章老先生组建泰丰字号。公司分号遍布全国各地。尔后又独自组建成熟的股份制“新业公司”。武汉大学某专家见到保存完整的公司档案,大为惊喜,认为是西南地区所仅见,立即列为专题。1952年老先生奉调省城参与经济恢复工作,周总理曾签署任命他为西南财经委员会委员的委任状。显然新政权是很看重他的才干。不过,几年后老先生蒙冤划为右派,之后的“具体工作是管理职工互助储金会”。此前是创业者,忙得想长绳系日;此后是赋闲者,不知怎样遣有涯之生。作者感叹:“(父亲)这一辈人,只要熬过‘文革’才走的,我都认为有晚福,因为看到了反常识时代的结束……他辞世于1974年初,正是大雾弥天,举世惶惶然不知‘中国之命运’安在的年月。”读到这里我眼泪都流出来了。

        在《张宗和书〈鲁迅诗抄〉》一文中,作者说:“去看宗和先生(沈从文内弟),他又犯神经衰弱了。而且相当重,经常心绪不宁,睡不好觉。这是中国特有的政治运动综合症,我辈尚且易患,何论老一代‘惊弓之鸟’。”“当时他虽照样上班,却是身份不明者,天天等候‘组织结论’下来,好知道自己是敌人呢,朋友呢,还是人民。这好像头上悬着块石头,不知几时落下来,也不知会是多大一块,日夜不能安宁。”读到这里不由想到先祖父炳正公,他在“文革”中所患之疾,与张老一样,甚至更加沉重。我想,这当是不断“触及灵魂”所留下的辉煌业绩。

        《物之物语》合起来是一幅社会世俗百态的工笔长卷,拆开来每一节是一篇绝妙的散文随笔。它是我迩年所读到最好的一部散文集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