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1月11日 星期三

    《贝聿铭全集》:大师的作品与精神

    胡 建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1月11日   20 版)

        汇集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70多年建筑生涯主要作品、由贝聿铭办公室唯一授权的《贝聿铭全集》中文译本近日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

        95岁高龄的贝聿铭于1983年获得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评审团对这位善用光线、空间和几何图形的大师的评价是:“他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贝聿铭全集》是这一评语的最好见证,本书以他最著名并广受赞誉的卢浮宫作为焦点,展示了贝聿铭卓越的雕塑感造型作品。贝聿铭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的结合,他将自己的现代建筑愿景以作品的形式散布全球,包括卡塔尔、中国、卢森堡、日本和德国。同时,波士顿的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和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等重要作品让他在美国国内也早已家喻户晓。这本全集专注于贝聿铭本人最感兴趣并直接负责的作品,以更好地展现大师的巨大影响力;作者用设计草图、设计图、效果图结合背景文字资料对每一个项目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是研究贝氏风格的最权威资料。

        “贝聿铭对于现代建筑史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杰作,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和卢浮宫,确保了他的名字会超越很多同时代的建筑师而长远流芳。”美国建筑评论家卡特·怀斯曼如是写到,“贝聿铭也许是他那一代建筑师里唯一的艺术家。他虽以几何构图的原理为根基,但从不受任何理念的制约。”

        “离开中国80多年了,而70多年的建筑生涯大多在美国和欧洲,应该说我是个西方建筑师。我的建筑设计从不刻意地去中国化,但中国文化对我影响至深。我深爱中国优美的诗词、绘画、园林,那是我设计灵感之源泉。”贝聿铭在专门为本书中文译本出版撰写的简短序言中,对中国年轻的建筑师们寄予厚望:“我很高兴有幸在中国参与了几项设计,从早期的香山饭店到近年的苏州博物馆,我都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陈大卫说,“多年来,为追寻工业化足踪、弥补城市化亏缺,我们发展得匆忙;那些追逐物质财富的狂热,淡化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憧憬;我们终日辛劳建业,却渐渐远离了诗意栖居。《贝聿铭全集》所传达的,是使栖居同时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和艺术追求,或许能帮助我们重新唤起,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分享和传承文化的真诚向往。”

        在本书发布会上,译者之一郑小东博士与大家分享了全集内容,畅谈贝氏设计理念。贝聿铭之所以在中国家喻户晓,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同时积极探索艺术、历史和建筑的融合,他也是唯一一位荣任过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长的建筑师。尤其是他对于中国文化的推崇和对“留住中国建筑的根”的不懈追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要和价值取向。

        该书责任编辑胡先福说,贝聿铭是一位实践型的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很少,贝先生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对于年近百岁的贝先生来说,《贝聿铭全集》是他的又一个重要作品。他对于中文译本的出版尤其重视,不仅专门找人审定译稿,对于版式、封面字体等细节都亲自过目。本书入选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精品项目”,也是国人对于先生的又一次礼赞。

        建社30周年的电子工业出版社积极探索由科技与教育出版向综合出版迈进,在人文、社科、生活、建筑与艺术等领域都有长足发展,并且立意高远,近期出版的《浪潮之巅》、《彭林说礼》等也都获得了广泛好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