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2年01月11日 星期三

    这是第一部真实展现中国城管的“无码”作品,“酱油哥”以一个城管队员的角度,真实记录自己的工作,换来理解。

    有个城管,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1月11日   16 版)

        犯罪,可以有个统一标尺——小偷在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手艺。而城市管理则不然,它其实是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制度。打个比方,有的城市,餐饮类的小贩给市民带来很大的麻烦,而有的城市,餐饮类的小贩却是一道风景,是一种特色。如果设个统一标尺,全国“一刀切”,这个地方特色就可能没了。

        根据城市的特点,因地制宜,是设计城管时的初衷。但发展到现在,却搞得大家都没弄明白城管到底是个神马单位、神马编制,结果就乱了。其实每个城市的城管是不一样的,拿上海的城市管理情况来说郑州,那不现实;拿北京的城市管理去套广州,这也不行。

        因此,下回再骂城管的时候,一定要看好了。有些摊位可能在你家乡是特色、是风情,在另外的城市就是麻烦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很多年前有个组织:联防。

        那时候,联防在各个郊区都很普及,在城乡结合部也在大面积地使用。他们的工作差不多就是警察+城管+民政局的编外组织。查暂住证、查卖淫嫖娼、夜里巡逻、白天遛街……工作几乎包罗万象。

        这个组织创建之初,是街道根据自身的需要设计出来的,渐渐发展为一支无坚不摧的战斗队伍,而到现在,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

        我只是想说,好多队伍之所以成立,在当初都是有需求的,而且都是迫切需求。而在建立之初,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时候联防夜里巡逻,走夜路都安心不少)。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知怎么就变味了。

        建立一个队伍、建立一种制度都很容易,但想要完善它,却是非常难的。

        10年前流传一句话,叫:“七八顶大盖帽,管不了一个破草帽。”

        当时,许多部门都有管理路边无照的权力,而权力又不集中,这便容易造成相互推诿的局面。比如一个马车进城卖西瓜,弄得小区门口全是西瓜皮。居民找谁?找工商,工商可能会说,马车是交通管;找交通,交通可能说,门口脏了归环卫……这不是说给政府部门抹黑,放在10年前,遇见这类情况一点儿也不新鲜。

        正因如此,北京市才成立了城管队,最初只是试点,接着使在全市推广开来,继而推向全国。

        制度不一样,效果便有差异。非说谁是坏人……我倒觉得也不能这么说,无非是想赚钱的和想市容美观的不和谐了。你觉得抄了不好,断人家饭碗;他觉得抄了好,因为影响他家门口的交通。都是人民的声音,我们得听纳税人的。

        无照不纳税,只能不好意思了。

        有的朋友说取缔城管,我也同意取缔某些地方的城管。为神马呢?城管成立之初,目的是为了北京的城市管理。北京城市大,管理复杂,好多事是介于警察管不了、工商也管不了的,于是才成立了城管。

        城管这东西,我个人认为就是给大城市预备的,像北京、上海、深圳等。还有一些大的二线城市,流动人口多、情况复杂。结果现在,连个小县城都弄个百十人的城管队。我们辖区,有3个派出所辖区大,我们分队才30来人。你说你一个县城一万人,弄那么大城管队干神马?那就是当地人搞出来的敛财花活了。

        北京的城管是公务员编制,而很多外地的城管却是事业单位。好多人可能不理解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区别。简单来说,我们北京城管罚款和罚没的东西都是上交国库的。小贩拿了罚款单子去银行交钱,跟我们没关系。事业单位则不然,罚款神马的都算单位业绩。你想想,这个能不往前冲吗?如果罚了1000给奖金100,换成你,你也使劲儿罚。

        北京虽说是公务员编制,但是各区县的城管队却归区、县政府管辖。也就是说,人、财、物都是区、县政府先拨到街道,然后才拨到队里的。在北京,各个区县的分队跟北京市城管总局没有垂直管理关系,只有业务指导关系。

        说到这里,我便想起了我们副队常念叨的一句话:“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

        这句话最能体现城管系统的状况了。一个这么庞大的系统,这么多人,却并不是一个整块的体系。已各自为政了10年,尚不知未来如何……

        简要说了说城管,再来说说协管。

        说起协管,可能有的人比恨城管还恨他们。他们没有执法权,却在执法,或者说在做执法的行为。这让上到学者,下到小贩,大到全社会,小到全系统都跟着嘀咕。

        协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我们的上级单位或大队通过保安公司聘的,统一管理,都穿保安服。年纪从十七八岁到二十五六岁都有,好多都是小孩,都有过专业训练。这些孩子有时候也会动些粗,毕竟老跟我们出勤,感觉自己也那啥了,这都难保。但总体是好的,因为他们随时都能被解聘,所以不敢违反规定。

        (2)相关部门(我不知道神马部门)聘的保安,由我们使用,主要都是咱北京的哥们儿,无业。实话实说,素质……有点儿“和谐”。穿着类似我们队员的那种蓝色制服,多是四五十岁的大叔,没胸牌号,猛一看跟队员很像。这些大叔有时也会背着我们干一些不和谐的事(所以我说,坏人哪儿都有,我也不替北京人说话)。

        但这帮哥们儿,因为不是大队聘的,一旦发现,就会和相关单位协调,把其“干掉”。这些保安大叔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和没改造的平房区。

        (3)不是大队聘的,也不归城管管,为了满足相关单位 (我不知道这是神马单位)某一阶段的工作需要弄来的。那素质,相当“和谐”!幸好我这辖区没这样的。那是穿神马的都有,神马年龄的都有,主要是在乡镇、城乡结合部一带。

        我知道的情况大抵如此,都是培训时训我们的内容。朋友们看到经常出事的基本是后两类。

        另外,保安是不能单独执法的,就是我们城管,也不能一个人单独执法。一是怕职务犯法,就是有朋友说的收黑钱神马的;二是怕危险。

        如果大家发现有穿制服的单独执法,或只有保安执法,请拨打96310举报打假。

        前一段时间,内部聊天还讲过这么一个事。说2009年,丰台一伙保安冒充城管,受人指示,拆人家房,事搞大了,上了报纸。市局一查,原来是这伙人不知从哪儿得到的消息,找到了给我们城管做制服的厂家,买了那厂家衣服。

        真缺德!我们这儿本来就不讨好,还让我们受过!

        时下骂城管的人虽多,可谁也不知道城管是打哪儿来的。所以说,搞清楚城管的娘是谁、祖宗是谁,对于和城管骂架喷粪,才会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早在我国古代比较繁华的集市,就已有了“城管”的雏形。史书记载中最早的“城管”是周朝的“监市”。他们“践于衙”——意思是属于衙门管理,主要任务是“理市治商”——就是对整个城市进行日常管理,监督小商小贩的经营。

        秦汉时的“市令”  “市啬夫”等,特点和职业性质与今天的城管也非常相似。后来,隋唐时期的里坊制、宋代的厢坊制、元明清时期的里甲和保甲制,虽然名称和叫法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有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西方近代城市的管理体制开始引进。到了晚清,城市的管理体制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出现了一种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新型机构——警察组织。一系列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城市管理法律开始颁布和执行。那个时期,许多近代色彩的新式社团和民间组织承担了更多的城市管理职能。这些都是由有点儿文化水平的老百姓自发形成的城管社团。

        民国时期,城市环卫工作已初具规模。1929年前后,大城市先后使用洒水汽车在道路上洒水降尘,同时陆续使用汽车运输垃圾,政府还拨款修建了一批公共厕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城市也成立了环卫机构,专门负责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管”,却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那会儿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管理矛盾愈演愈烈,一些城市的城建局就下设了城市管理监察队伍,以城建局委托执法的形式来行使市容管理等方面的职权。

        1981年,福建省的福州市和厦门市率先组建城建管理监察队伍,“城管”一词由此诞生。随后,该做法被各地纷纷仿效,但叫法并不统一。北京市成立的队伍名叫“市容监察执法队伍”。

        到了1990年,原国家建设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城市的城建监察队伍统一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城管的管辖权力随着城建部门的扩张也不断扩大。

        说到这里,城管的祖宗十八代基本算说清楚了。

        所以,以后骂城管,千万别再文盲似的拿幅《清明上河图》,说神马宋朝没城管,古代人都随便做买卖。

        因为古代人从来不敢随便做买卖。

        我摆一摆我所知道的古代城管典故,你就会发现,现在中国城市中的小贩,实在是最自由的了。

        《礼记》中记载:“……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这就是规定了市场上商品的质量,凡是布匹的精粗和物品的颜色不合国家质量认证标准的,一律不准上市;没熟的五谷、反季节蔬菜,没长整齐的木材和没长大的动物,一律不准上市。

        您听听,现如今小贩摆摊,弄点儿没卫生保障的食品、没质量保障的生活用品,想怎么卖就怎么卖,非但合情合理,简直是理直气壮。再看看老祖宗,不由得叹口气,周朝的中国人比现在的中国人更重视食品卫生和日常生活质量啊。

        再来说说《清明上河图》。

        一提城管,就得提到那幅恶搞版的《清明上河图》——满地狼籍、没半个人影的宋代城市。但你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里那连一辆大车都走不开的街道,就是违建和占道经营造成的恶果!

        大宋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宴请群臣,席间发表了有关城市管理的重要讲话:“还经通利坊,以道狭,撤侵街民舍益之。”翻译过来就是:“把街道通一通,道儿忒窄了吧!把违建也拆拆,让老百姓痛快痛快!”

        再仔细看看《清明上河图》,上面有清晰的界标,百度一下,那叫“表木”。无论商家还是摊贩,但凡超出界标经营的,一律打板子。

        谁能说宋朝的城市就是特别完美的无人管理城市?

        所以说,没文化,真可怕!

        (本文摘自《城管来了》,随风打酱油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定价:2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