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中国文学年鉴》在京举行创刊30年座谈会,与会者希望

    刊物不仅要能看出做了什么,还应看出将要做什么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2月28日   02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中国文学年鉴》自身30年的小历史,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事业30年大历史的一个缩影。”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年刊《中国文学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创刊30年座谈会在京举行。“年鉴”副主编白烨表示,与一般文学学术期刊不同,“年鉴”以年复一年的现场跟踪和忠实盘点,记录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长足进取与丰硕成果,记载了变动着的社会生活在文学文化领域的种种投影。  

        “年鉴”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学术性、文献性、资料性文学年刊,也是国内唯一一本涵盖从创作、论争到批评、研究的大型文学年刊,它旨在反映年度文学风貌,聚焦年度文学热点,展示年度文学成就,记录年度文学进展,为人们了解年度文坛提供全方位的信息。评论家何西来指出,“年鉴”不仅是一年的资料汇编,更含有“史”的意思。“年鉴”虽然记录了过去一年文学诸学科的运行轨迹,更面向未来,要具有前瞻性。不仅能看出过去做了什么,还应能看出将要做什么。“年鉴”要倾全力办成招牌刊物,办成国外汉学界研究中国文学的案头参考书。《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认为,要依托媒体和网络,使“年鉴”成为新书重要的发布平台。同时,应该把刊物拿到国际学术评价体系中,强调刊物在国际学术中形成品牌效应。与会学者认为,上世纪80年代“年鉴”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影响巨大,是由于编选公正、公平、公开,清晰准确地反映了学术史的脉络,提供了文学史文献价值,当下应考虑把“年鉴”推向传媒时代,引导全国学术热点。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年鉴”主编陆建德表示,今后,读者将会在“年鉴”中看到中国文学主要成果和研究的更多变化,“年鉴”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