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2月07日 星期三

    大人物

    民主德国头号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去世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2月07日   04 版)
    晚年的克里斯塔·沃尔夫与她的书房。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民主德国时代最著名的女作家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 Wolf)12月1日在柏林去世,享年82岁。

        即使在她的国家不复存在之后,沃尔夫仍然是整个德国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女作家。

        是的,在德语世界,她比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和赫塔·米勒更为有名。

        她生于1929年,经历了三种德意志国家形态,一生中受过许多煎熬。在她最好的几部小说中,处处可见个人的挣扎与苦恼:“我到底是谁?是什么让我不能成为我自己?”

        她仿佛一生都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有的时候答案似乎有了,时代却又变了;有时变化的不是外界,而是内心。她身上交集着许多冲突——坚定的信仰和对现实的批判,国安机关长达20年的窃听和监控对象与斯塔西的线人,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和实践社会主义的对立,理想与现实,忠诚与异见……

        在万马齐喑的东德文坛,她的书几乎本本都有创新。这些作品维系着东德文学在世界上的声望,也见证着她艰难的自我理解。

        她睡不着,但也并不十分清醒

        1929年3月18日,克里斯塔·沃尔夫生于勃兰登堡州瓦尔塔河上的兰茨贝格(现为波兰的大波兰地区戈茹夫),纳粹当政期间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的分支组织——德意志少女联盟。10岁那年,她看着东进的德军穿城而过,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像当地的其他德国人一样,沃尔夫一家被驱逐,向西跨越新的奥得-尼斯边界,落脚于梅克伦堡,1949年成为新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公民,并立刻接受了新的信仰。在这一年,沃尔夫加入了德国统一社会党。

        她先后在耶拿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学习文学,毕业后到民主德国作协做助理研究员,并在出版社任编辑,1961年发表处女作《莫斯科小说》(Moskauer Novelle),初登文坛。1963年出版的《分裂的天空》(Der geteilte Himmel),以爱情小说的形式,大胆触及了两个德国分裂的现状和东西方青年的不同追求,极为轰动,令她一跃成为民主德国的文学明星,不仅获得了当年的亨利希·曼奖,也当上了德共中央委员会的候补委员。第二年,《分裂的天空》就由德发公司搬上了银幕。

        小说女主人公丽塔与化学家曼弗雷德相爱,她对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深信不疑,曼弗雷德却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自外于人民群众和现实生活,充满了个人主义思想,在事业受到挫折后,一气之下跑到了西柏林。丽塔买了往返票,到墙那边去看他,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改变了不了她的信念,当晚她就回到了东德,沸腾的生活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她战胜了失恋的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分裂的天空》绝非宣传作品。它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认真的思考。丽塔与曼弗雷德真心相爱,后者也没有我们常见的一副叛徒、市侩、流氓、特务、反革命和恶棍的嘴脸。丽塔更不是女战士,相反,她身上处处可见普通女青年的彷徨。沃尔夫这样描写丽塔回到墙里世界的场面:

        她那趟车已经到了,上面的人不多。她不慌不忙地走上火车坐下,这时,他们的车已经开动。事情只能如此。

        哪怕克服最小的障碍,哪怕作出任何一个无关紧要的决定,现在都已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

        她睡不着,但也并不十分清醒……

        (刁承俊译文)

        在被人们称为记忆的遗忘中

        1965年,沃尔夫对逐渐严苛的审查体系表示不满,随即失宠,她本人则走向理想的幻灭。在民主德国的书店里,她的书日益稀见。但她坚持写作,继续拒绝迎合流行的创作路线。墙里开花墙外香,1968年出版的《克里斯塔·T的追寻》(Nachdenken ueber Christa T.)受到西德读者的强烈关注。这本书不仅是对父系社会的批判,也是对做螺丝钉还是做自己的质询。克里斯塔·T既看不上西柏林的空虚和世俗,也对墙这边埋没个人价值的集体主义感到格格不入,成了新社会的局外人。她得白血病死了以后,朋友回忆她时写道:

        她在消失。现在不再有听怨诉的耳朵;不再有看泪水的眼睛;不再有回应申斥的嘴。这些怨诉、泪水和嘴仍然与我们同在,它们已经毫无意义。最终我们会看到那道门,在被人们称为记忆的遗忘中,我们努力寻找着安慰。

        统一社会党立刻批评《克里斯塔·T的追寻》,先下令查禁,而后限制发行。这一举动反而提高了作者的声望,刺激了她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我不可能在别的地方写成

        1976年,《童年即景》(Kindheitsmuster)出版,同样以高度自传性的风格,描写兰茨贝格出生的女主人公奈莉·约尔丹一家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遭遇,尤其是纳粹对儿童的思想灌输。这是第一部反省纳粹历史的东德小说,对自认无需承担历史罪责、视战败为解放的东德人而言,实乃极大的挑战。

        处境艰难也许是她转向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她也流露出越来越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为“过去两千年来女性始终无法发挥任何公共作用”而深感震惊。1979年的《无处容身》(Kein Ort. Nirgends)和1983年的《卡珊德拉》(Kassandra)皆是如此。后者很快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世界各地广有译介。

        1988年,《事故/当天的消息》(Stoerfall. Nachrichten eines Tages)出版,描写女主人公在焦虑中等待兄弟颅脑手术的消息,就在同一天,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举世震惊的特大事故。戴维斯加州大学教授安娜·库恩(Anna K. Kuhn)在第二年出版的首部沃尔夫研究专著——《克里斯塔·沃尔夫的乌托邦观念:从马克思主义到女性主义》(Christa Wolf’s Utopian Vision: From Marxism to Feminism)一书中敏感地意识到,这部小说标志着沃尔夫乌托邦的破灭。

        我们爱过那个国家

        事实上,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很久,沃尔夫就成了真正的全德作家。1980年,她在联邦德国获得了德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大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该奖的得主包括君特·格拉斯(1965)、海因里希·伯尔(1967)、托马斯·伯恩哈德(1970)、彼得·汉德克(1973)和艾尔弗丽德·耶内利克(1998)等大名家。

        她被称为“忠诚的异见者”,在批评政府的同时仍然保持社会主义信念。民主德国政府给了她相对较大的自由,她可以照常写作,出书,出国旅行,甚至在她为异见歌手沃尔夫·比尔曼(Wolf Biermann)公开辩护之后,政府亦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容忍态度。但斯塔西对她进行了长达20年的不间断监视。沃尔夫写于1979年、但直到1990年才得以出版的半自传体小说《余留之物》(Was bleibt),记述了那段监控下的生活。

        1989年底,她联署了请愿书《为了我们的国家》,反以两德统一,呼吁东德人民“保存一个完整的、不同的国家”。

        1993年初,沃女士受到揭发,称她曾在1959-1962年间为斯塔西充任非正式雇员,代号“玛格丽特”,负责向国安机关报告作家同行们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和“不稳定”动向。她最初完全否认,半年多后,档案将不可辩驳的证据呈现于前,她又改口,说已将这段往事完全忘却,并辩称从未对同胞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谢天谢地,我好像很早以前就忘记了。”她写道,“如果我还记得那件事,我怎么能活过那么多年,怎么还能继续写作,我还能相信谁?”

        很少有人相信她了。她受到了潮水般的猛烈攻击。尽管不断出现的档案逐渐还原出更为客观的历史:沃尔夫与斯塔西的合作只是“最低限度的”,并且只持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不过,她的政治声誉仍然遭到了严重毁坏,1996年出版的新作《美狄亚》(Medea)遭到了评论界的刻意冷待。只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样的挚友肯理解她的辩白,并为此书撰写了前言。

        2010年6月,沃尔夫出版了卧薪十余年写出的新作《天使之城,或弗洛伊德博士的外套》(Stadt der Engel: oder The Overcoat of Dr. Freud),以小说的形式检视这场风波。

        故事开始于1992年的天使之城——美国洛杉矶。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一位德国女作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洛城附近的圣莫尼卡居留9个月,研究已故友人艾玛与神秘的L女士1945年到1979年间的通信。然而这殊非易事,因为她对L几乎一无所知,只知道她在国家社会主义党统治德国时移民美国。天使之城似乎是逃离、疗伤、回忆和冥想的绝佳所在,几乎大半辈子生活在社会主义东德的女作家,刚刚经历了两德统一后人类大同理想与革命信念的破碎:1989年11月4日,在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她和许多东德知识分子一样,曾经对建设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乐观的幻想。然而梦碎得过于轻易,民主德国转瞬间不复存在。她飞来美国访学时,用的是一本“已不存在国家的未失效护照”,边检人员为此头疼不已,反复查验,她却高昂着头,以旧身份作出抗议的姿态。

        但德国媒体开始对女作家口诛笔伐,指责她曾为斯塔西充任告密者。她断然否认,因为身为著名作家和“国家诗人”,她曾被国家安全部不间断地严密监视了数十年。她要求查阅国安档案。斯塔西关于她的监视报告多达42卷,她一卷卷看下去,直到手指不经意间滑到其中一份薄薄的绿色卷宗,封面标明了“非正式合作”。她发现里面正是自己与两个特工“约谈”后,承诺志愿为斯塔西担任“非正式线人”的协议。在痛苦的事实真相面前,女作家久久不能释怀:“旧磁带在我脑中,一遍遍不停地转,问着同一个问题:我怎么会忘记?”

        弗洛伊德的外套掉落了,潜藏的记忆裸现,耻辱吞噬着灵魂。

        2010年6月16日,女作家英戈·舒尔茨在柏林艺术学院主持了《天使之城》的读书会,沃尔夫拄着手杖蹒跚登台。朗读结束后,她谈到了民主德国。有人问她,在被监视的岁月,为什么她不曾离开东德,逃到西方去?

        “像《卡珊德拉》那样的书,”她说,“我不可能在别的地方写成。”

        “我们爱过那个国家。”她说。

        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出版商苏尔坎普刚刚公布了她的死讯,对其死因未作披露。1951年,她与作家格哈德·沃尔夫结婚,生育两个女儿——安妮特和卡特琳。

        刁承俊译《分裂的天空》1987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包智星、孙坤荣译《卡珊德拉》和朱刘华译《美狄亚声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