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西方文学中复仇者多为捍卫个体尊严、名誉、权利而复仇,不像古代中国那样仅将仇人肉体毁灭,因此还珠楼主的女性复仇叙事,在动机上更加接近于西方复仇叙事,类似于“美狄亚”式的不惜代价报情仇。

    复仇主题:把文学置身于文化研究下

    马佩林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10月19日   10 版)
    根据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改编的电影
    《传统复仇文学主题的文化阐释及中外比较研究》,王立、刘卫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一版,45.00元

        王立教授研究复仇文学主题多年,近日他与刘卫英女士的新著出版了,这不仅是传统复仇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主题学跨文化研究的一部力著。本书注重复仇文学主题的中外比较、古今关系,以及其主题形成的文化因素,是当前比较文学领域难得的创获。

        该书立足中外习俗、文化的视野与观念,从具体的习俗和文学主题,深入发掘其国别文学特色。其中“血族复仇与鬼灵崇拜”一章,就注意从多民族的复仇习俗入手,关注澳洲、美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复仇观念,并且引述中外对于复仇正负作用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中国古人早期复仇的特点,逻辑严整,定位合理。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显得特别有说服力:“从血族复仇直接功能来看,其强固了华夏之邦的祖先崇拜,后者作为基础的鬼灵信仰又充分吸收了复仇的正义理性精神,将复仇理解为正义的实现,为此,鬼灵显圣成为正义实现的合理形式之一……”力图突破一般性的研究,从世界性视野观察问题,也体现在“世界范围中复仇主题的食仇倾向”一章中,作者并未停留在中国古人的食仇泄愤描述,还联系到欧洲文学中如法国作家巴尔贝小说,并追溯到薄伽丘《十日谈》中的食仇故事,以及《后十日谈》中的同类故事,并联系到民俗学家在研究美洲印第安人的“通奸和惩罚”母题。

        特别有吸引力的,是对于复仇主题所受中古佛经翻译文学影响的论述。该书不仅特设“中古汉译佛经故事中的复仇母题”专章,探讨了一向被认为是宽恕戒杀的佛教,在最初进入中原时,经典翻译文本中仍保留了不少印度古俗。业报、果报思想对复仇具有解构力,但又强化了恩仇必报的逻辑。该书还总结佛经复仇主题的三个主要艺术机杼:超越现实时空的宿怨今报结构;变形幻化复仇;力求“同态复仇”细节描写对应,以及人与异类转化的六种模式,分析了报大于怨的不对等性质。

        本书在复仇主题系列文本的叙事套路的总结上别具机杼,关注母题的多样态并存、交叉互融性,也体现了多重比较的可能性。对民国武侠小说巨著《蜀山剑侠传》的复仇主题,向来感触者多,探讨者少,作者特意从中拈出一个“女性因爱生恨复仇”的专题,并且多方面论述了其主题史的开创意义。在进行传统渊源的追溯后,作者别出心裁,将还珠楼主与早十几年的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家平江不肖生笔下的复仇“毒妇”比较,指出:一者,两人的复仇动机和性质,均为女性性情偏狭、爱欲不得实现或心理扭曲而雪报情仇,复仇的对象都与自家有亲,复仇的过程与结果都将灾祸延及亲夫,波及爱女,冲突升级,均侧重表现复仇“毒妇”的偏执性,以及仇杀过程中人性的异化;结局都是女性自身横遭惨死。相比之下,还珠楼主笔下的复仇女性显得更加工于心计,敢于以命相赌,毅然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复仇过程更长更加曲折。这样,还珠楼主对平江不肖生出色的继承、新创,就为之凸显。

        然而作者却没有停留在此,而又与西方的一些复仇叙事比较。揭示出,还珠楼主显然深受西方复仇文学影响,描写女主人公的复仇动因,更多的属于带有“早期创伤”的近乎变态的复仇,类似于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中弃儿希剌克利夫;其次,而从精心筹划具体步骤看,“复仇工程”的设计施工,又颇类似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中的利用金钱与法律复仇,同时吸收了传统复仇的策略。还珠楼主在小说中对人物心灵世界描摹时,在复仇描写背后也体现出了对人性、对女性命运的深沉的思考。女性复仇者决计向当初深爱的人复仇,争回本属自己的爱情和地位,似乎还体现了一种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而由平江不肖生到还珠楼主的女性偏狭复仇故事,体现了两位武侠小说先驱对传统复仇文化弊端的批判。从这一案例的古今中外比较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的就不仅是文学母题了,对于中外复仇文化的深层价值也能有所领会。

        当然,关注复仇个案谱系的审美与文化生成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将主题学研究与作家作品个案研究相结合。点、面、线考虑周详,很具说服力。从观念策略看,“隐忍”的复仇策略的外来影响、林纾复仇观及近代复仇观念的转型、鲁迅复仇观念的文化根源等,都可以看出复仇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特定时代中个体所受复仇文化的不同影响。从作品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复仇观与孙吴文化关系、《水浒传》侠女复仇故事、《阅微草堂笔记》复仇体系、《蜀山剑侠传》女性因爱生恨复仇、《古船》对传统复仇意识的继承和改造等,可以看出作品在复仇文化体系中的“互文性”意义生成。从事件看,有王世名复仇与清官文化关系、李自成祖墓被掘传说,都不是一两个文本,而是系列性的异文,体现出流传过程中不同文化心理的介入。由此,就将主题的个案分析上升到审美及文化的层面,从而还原主题生成的文化语境和时代氛围,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将主题学研究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之下,实质性地拓展了研究的广度,从而在多学科的背景下让主题学研究走向深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