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9月28日 星期三

    这件事情该怎么办

    韩石山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28日   11 版)

        黄裳先生在《时下的传奇》一文里,借鲁迅的话,说我是“粪帚文人”,不光我是,我的嫡祖也是。他的文章,我另有回应,这篇不是,是由此而想到了另一个话题。这篇文章里,我仍称之为黄裳先生。我可以不尊重黄先生的人格,却不能不尊重我自己的良好习惯。

        2007年,我在《山西文学》三期上发表《黄裳:这样的藏品也肯卖》,是因为二期上发表了沈鹏年的《黄裳:爱书不能这么爱》,想让刊物热闹一下。我说的是,在一本名为《百年墨迹——亦孚藏品》里,看到二十几幅原属黄裳的书画藏品,据收藏者潘亦孚先生说,是他从黄裳手里买的,货款两清,皆出自愿。其中两幅,我认为是不该卖的,一幅是张充和的书法精品《归去来辞》,一幅是胡适的书法精品《贯酸堂的清江引》。

        这两幅书法,都大有来历。1949年元旦前后,黄裳因仰慕张充和的书名,托靳以先生求书法于张。张刚结婚,要与夫君一起赴美,来不及写。但靳以托写的纸条,一直保存着。改革开放后,1981年卞之琳先生赴美讲学,看望张充和,张提起旧事,选了自己的书法精品《归去来辞》,连同托写的纸条,一并让卞带回国内给了黄。过了两三年,张充和回国探亲,在上海见到黄,言谈间,黄说他喜爱胡适的书法,曾有一幅,无奈“文革”中怕惹事焚毁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到美国后,张便将自己珍存的一幅胡适的书法《贯酸堂的清江引》寄给了黄。

        事情的经过,不是听谁说的,这两幅书法上,都有张充和的小字跋语。

        我不知道别人看了这样的藏品,这样的跋语,会作何想,我的感叹只有一个,就是:这么曲折得之,这么蓄满情感的藏品,怎么能说卖就卖了!

        黄先生没有回应。几年间没有动静。得承认,这也是一种态度。事情虽然错了,骨气还是有的,就是不认错,你要怎么样?当今之世,不管是什么骨气,有骨气的人,还是让人敬重的。今年年初,见了黄的《时下的传奇》一文,才知道对我揭示此事,这些年来,黄先生一直憋着一肚子的腌臜气。可见我过去的判断大抵不错。

        闲来无事,上网浏览。没想到的是,那幅张充和送给黄,黄卖给潘亦孚的《归去来辞》法书,香港的董桥先生在某次拍卖会上拍下又送给了黄。物归原主,喜不自胜,黄写信给董,表达谢意。这封信,让我一下子释了多年的重负。过去认为黄在此事上,是英雄好汉,背着牛头不认赃,绝不会“赋得一个悔字”。真要那样,神仙也得服气。而信上说,他“悔”了,也“惭”了。我大乐。

        现在提出一个问题,若是没有这回事,黄先生会不会悔且惭呢?

        我以为是不会的。再悔再惭,又回不来了,悔个什么,惭个什么。徒然让韩石山这样的“粪帚文人”看笑话吗?黄先生再老也不会这样糊涂。

        由此推想,若再有一个好事者,拍得胡适的那幅《贯酸堂的清江引》,再送给黄,他还会悔一回惭一回的。一文不值的悔与惭,与现在可卖到十几二十万的胡适法书,孰轻孰重,黄先生老迈并不昏庸,还是能掂出分量的。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黄裳先生该不该收受董桥的馈赠?

        我以为是不该的。人不能见猎心喜。

        黄先生最好的处置应当是,写上一封信,说完感谢的话之后,再说以下意思的话,我且代为拟之:“文人收藏,及身而散,与隔世而亡,原无差异。楚人失弓,楚人得之,楚人事也;文人失画,文人得之,文人事也。此件在尊府,与在寒斋,有以异乎?庋藏得人,足慰我心。敬谢不敏,想能鉴谅。”

        有人说,你这不是胡扯吗,世上哪会有如此风雅之人。

        我以为必须这样做。

        一是,张充和先生是个恪守信义又注重友情的人。相隔30多年后,还保存着请托的纸条,还践行了旧约,这是恪守信义。见朋友想得到一幅胡适的字,忍痛割爱,这是注重友情。黄裳先生记述此事的文章,叫《宿诺》,这一宿,就是30多年,这一诺,千金都不止。二是,张充和先生1949年年1月离内地赴美,其政治取向,不言自明。几十年后仍如此古道热肠,以践前诺,是相信像黄裳这样的文化人,虽迭经艰险,还没有沦落到“洗心革面”的程度,还保持着旧时代文化人的良知良能。

        黄先生卖此件,在1990年前后,董桥先生拍得此件在2004年,这期间张充和先生仍健在,此两事,当全都了然。你让张充和先生,如何看待内地文化人的品格?

        从各种记述看,香港先生董桥其人,对张充和的敬仰程度,远胜于黄裳,港美之间的通讯,何其便利。董拍得此件,再回赠黄氏,能不沟通?此中固有侠义的一面,能说没有小觑乃至鄙弃的可能?连贾平凹都知道,见旧书市有自己赠某人之书,遂买下再题字再赠之,这种雕虫小技,董氏能不谙熟?黄氏不察,欣然领命,毁弃的岂仅是一己的人格?

        一想到这儿,我就觉得,当初说黄先生骨气如何,实在是言不及义,风了马牛。他要是真有那么一丁点骨气,也就不会做出卖掉张胡二位法书的事了。没有前面的事,也就不会有后面的事了。怨不得黄先生,只怨我自己太懵懂,早就应该想到,社会上什么人都有,文化界也不会什么人都没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