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9月21日 星期三

    “人生责任”与“自我实现”

    ——姚奠中、刘毓庆、郭万金国学三人谈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21日   15 版)

        姚:从各种杂志、报纸上看到,现在年轻人喜欢说“实现自我”,或者说“自我价值实现”。从电视里看到有些年轻人很兴奋地说:“我要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不这么说,因此也不理解这样说的真正用意。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自信,是有抱负、有理想的表示。但现在年轻人也不怎么谈理想,更多的是说“梦想”,动不动就说“要实现梦想”。这就让人不好理解了,为什么不是“理想”而是“梦想”呢?

        郭:似乎“梦想”比“理想”更高远些。“理想”是合理的设想和希望,强调的是一个“理”字,“想”要符合逻辑,不能脱离实际。而“梦想”就不管什么实际不实际了,可以是空想、妄想,既然是“梦”,就要超越现实。现在时兴的一个提法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所以年轻人便以“梦想”取代“理想”,用来表达自己超乎寻常的抱负和努力奋斗的勇气。

        刘:这种向上的追求和自信,应该是值得肯定的,这比我们小时候要强。我们小时候是“谦虚”压抑了“自信”。凡事不敢说“行”,只敢说“试试看”。别人问“你学习好不好?”尽管考第一名,也不敢说“好”,最多说个“差不多”。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这样。后来有些年轻人批评这种“谦虚”是“虚伪”,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反回来说,任何事情应该有个“度”。过了“度”,就不见得是好事了。现在的中小学生,尽管学习不怎么的,却敢理直气壮地说“好”。很多学生自称“超人”、“神童”、“天才”。而且把“实现梦想”挂在嘴上。我的一个亲戚孩子,初中没有毕业就离家出走了,跑到了北京。家里人到处找他找不见,几乎快要急疯了。他却给我来封信说:“这里有我的梦想”,“我要实现我的价值”。真让人哭笑不得。

        姚: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非要到北京实现不可?难道在父母身边就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了?看来他对这些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考虑过。这里涉及到了观念的问题。在年青一代的观念中,自己是居于第一位的。因此他们强调自己的价值,并不多考虑家庭、社会对他们的需要。

        郭:这显然是受了西方观念的影响。“自我实现”是美国心理家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除生存、安全、社交、自尊等基本的需求之外,还有一种发挥自身潜力的欲望。这种潜能的最大发挥就是“自我实现”。人在“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出现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使人的存在达到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一思想对中国当代影响很大,认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在这种“高峰体验”中实现的。因此要使生命达到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只有追求成功,实现自我。

        姚:按说这不是什么坏事。应该说每一个人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欲望,也正是这种欲望的驱动,人才有了积极向上的追求。一个有作为的人,一定是有“实现自我”抱负的人。忘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可能就会出现醉生梦死的情况。问题是对“自我价值”应该怎样认定?怎样才算有价值?价值应该怎样体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郭:很多年轻人并不考虑这些。他们考虑最多的是“我能如何”。因此在电视里播放的各种娱乐比赛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年人高举拳头大喊:“我能!”在他们看来,只要自己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了,向世人证实了自己的力量,自己的价值也就实现了。至于这种所谓的“自我实现”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则很少考虑。

        刘:他们考虑的是“我能如何”,而不是“社会需要我如何”,“我应该如何”。他们并不明白“自我价值”只有在对社会、对群体的意义中才能体现出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都是相对稳定的角色。在家庭与社会秩序中,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应该承担什么职责,这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一点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不能接受的。要知道孔子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一种责任,是在家庭中作为儿子的责任。父母健在,作为子女便有责任伺候父母,照顾父母起居。“不远游”的目的就是要承担起孝敬父母的职责来,不能为了自己所谓的发展,抛下父母远走高飞。如果有事需要“远游”,那也一定要“游必有方”,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去处,这是对父母尽责。在这种价值观念下,一个人的价值是在对家庭、对社会的“尽职尽责”中得到体现的。如果一个人脱离开与家庭、社会的关系,放弃责任,片面地强调所谓“实现自我价值”,这样必然会对社会或家庭造成伤害。

        姚:在“自我实现”这个问题上,看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人生责任”,一种是“才能展现”。像《大学》中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学人一条自我实现的道路,但这里强调的不是如何展现自己的才华,而是尽自己的才能担负起人生的责任:“修身”是对自己负责,“齐家”是对家庭负责,“治国平天下”是对社会负责。这种观念指导人们,要把社会责任与个人抱负结合起来,抱负从属于责任。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强调的也是抱负与责任的结合。“兼济天下”是社会责任感驱动下的行为,但也是知识拥有者的最高理想和抱负,自己的价值是在“兼济天下”的实践中获得体现的。如果没有机会施展抱负,那便“独善其身”。就本质上说,“独善其身”也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因为“独善”不仅仅是“修身自好”,更主要的是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孟子说:“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失义”、“不离道”,坚持的都是向社会高度负责的道德原则。现在人所说的“自我价值实现”,从他们的语言与行为表现中,很难看到“责任”二字,而更多强调的是自己才能的展示。好像自己做了董事长,或成了歌星,风云一时了,自己的价值就实现了。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但把责任放在一边,单纯强调“自我实现”,恐怕是有问题的。

        刘:没有了“责任”,自然也就没有了“道德原则”。没有道德原则的“才能展现”,那是非常可怕的。晋朝桓温说过一句让人惊愕的话:大丈夫“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如果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那自然好。但要怀着不惜“遗臭万载”的心去“实现自我”,那就什么事都可能干出来。在清人的笔记中,记到了清儒王鸣盛的一则轶闻。王鸣盛学问很大,可是为人卑鄙,爱财如命,在做官期间,利用权力敲诈百姓。有人问说:“先生这么大学问的人,却这样贪吝,不怕为后世唾弃吗?”王回答说:“贪鄙不过一时之嘲,学问乃千古之业,我自信文名可以传世。到百年后,别人看到的是我的著作,谁还晓得我这些事呢。”这是一个典型的没有道德的“自我实现”者,可他却没有想到,他的臭闻还是被历史记录下来了。像有些国营企业的老总,把公家的钱用各种方式转移到自己腰包里,最后企业破产了,而自己却卷着上亿的资产移民海外。还有,像三鹿集团,能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奶粉制造商之一,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全中国第一。可是为了竞争获胜,不惜把有毒物质三聚氰胺掺入奶粉。像这样的“自我实现”,虽说事业成功了,可是人格却掉价了。

        姚:还有一些演员歌星,出场费要得奇高,少了不干;有一些学者,也仿照演艺圈的人,做报告要高额的出场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难道这价值非要用金钱多少衡量不行吗?

        郭:现在许多人找工作也是这样,不是哪里需要到哪里,而是哪里钱多到哪里。好像只有钱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怀着所谓“自我实现”的梦想,很难安心于本职工作。因为他们考虑的不是社会需要、工作需要,而是展示自己。他们相信“我能”,只是条件不具备。因此随时都在寻找能够“实现自我”的地方和机会。过去提倡的“螺丝钉精神”,在“自我实现”的冲动面前,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刘:还有更让人不能理解的事: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创业失败了,逼着母亲给钱,说是她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要母亲支持她。母亲没钱给她,她还不干,跟母亲闹。像这样的人,她连“我能如何”都不考虑了,而考虑的只是“我要如何”,这才真的是梦想了。

        姚:这最终还是回到了观念的问题上。观念不同,对“自我实现”的理想也就不同。我们应该提倡社会责任与自我抱负相结合的“自我实现”,而不是个人主义的“自我实现”。一个人的价值是在他与社会的关系中体现的,社会对他的需要、他对社会的意义,便体现着他的价值。而那种只考虑自己“能如何”、“要如何”的所谓“自我实现”,那种放弃社会责任的“高峰体验”,恐怕对社会有害无益,不值得提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