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福瑞最近出版的诗集《岁月深处》,尽展其诗人风采。他的诗仿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灵的深处流出来的,像汨汨山泉,随地婉转,不择地而出,自然而又清纯,一派天然清新,无雕凿之痕。
福瑞有诗人的气质,早年发表了许多新诗,在河北诗坛上颇有影响。直到读完了研究生、博士生,当了教授之后,忙于科研和教学才无暇写诗。因此,我们所见到的詹福瑞,一直是一个学者詹福瑞、一个大学校长詹福瑞和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而那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詹福瑞,却见不到了。不料二十几年后,诗人詹福瑞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使我们吃了一惊,觉得有些许陌生。他的新诗和他的高深学术著作,风格迥异,判若两途。其实,教授本来是诗人,他内心始终有着一颗诗人的灵魂。
作为一个学者,詹福瑞是十分严谨的;而作为一个诗人,他却是潇洒自由的。福瑞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论和古代诗歌研究,尤喜陶渊明和李白。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却写作新诗,乍一看来,也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二者是相通的,尤其是陶渊明的古诗和李白的五七言古诗与乐府歌行,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是很少受格律约束的。诗与非诗,主要看其是否有诗的意境和神韵。从诗歌的题材和意境方面来看,福瑞的诗受到陶渊明和李白的影响很深。陶李都是贴近自然的诗人,善写田园山水风光或乡愁,从自然中体味一种趣味和哲理,向往对自然的回归。对于一个长期离开农村家乡和居住在城市高楼大厦的诗人来说,有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游子情怀和对童年乡村田园自然的向往和回归之情,因此故乡常常让福瑞梦牵魂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本诗集,分为“四季”、“故乡”、“旅途”三辑,正说明了诗人情系自然和人在旅途的游子情怀。而这些正是陶渊明和李白诗中所一贯吟咏的题材。诗人融合古今,只是诗的形式、语言和情绪有所变化罢了。
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一生的牵念,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出发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就越来越强烈。这是因为故乡是他的根,是父母亲人所居住的地方。无论你离故乡有多远,就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线,将你牢牢地系在故乡大树上。叶落归根,狐死首丘,是中国人的游子情结。福瑞的诗,就有这种强烈的游子情结——故乡山间的风、山坡上的雪、田野中的野草野花、卧在田头的老牛、老家房梁上的燕子、熟悉的河边的小路、炎夏田边树上的鸣蝉、故乡的春花秋雨……时时在他的梦中出现。如今,故乡之外的世界虽然精彩,但心中的那块灵魂栖息之地,却仍然是故乡。福瑞的故乡组诗的每一个字,都敲响在他乡游子心灵的键盘上,发出他们心底的回声。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亲虽在而不能侍,心欲侍而亲不在。在“故乡”一辑中,诗人多次提到老父和老母在田间与家中操劳和思念远方儿女的情景,而给父母稍许安慰的,只有墙上发黄的儿女们的照片。诗人曾心怀歉意地写到自己回乡探望在床上卧病的母亲的情景:
去年春节回家前
母亲已经卧床不起了
哥哥说 老三明天回家过年
母亲挣扎着穿起衣服
腿僵直 打不起弯
屋里没人时母亲突然拉住我的手说
三儿 我年岁太大了
不想再活着拖累你们
我死了 你不要回来
路远 工作忙 家有他们呢
这成了母亲的遗言
母亲是在早晨去世的
谁也没有惊动
就那么悄悄的走了
老人总是时时刻刻为儿女着想,即使是将与人生告别,也不想耽误儿女的工作,在一个清晨,悄悄地走了,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每读到这里,总是令我怆然泪下。诗人的自责和自愧之心,也溢然言外。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子欲孝而母不在,令人痛之如何!诗人只是用极其朴质的语言,写出了母亲临别的遗言,便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中国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福瑞的诗朴实无华,大朴无雕,似乎没有什么技巧,甚至也很少押韵,但他对情感的捕捉能力,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及对意境的创造能力等方面,都是极其高明的。他将中国古代诗歌的赋比兴手法,在新诗中做了创造性的运用。他的诗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故意做秀——这些诗本来就是写给自己看的,是自己内心深情的流露和纪录,正因为如此,才写得如此真切和本色,他的诗是从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是真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