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9月07日 星期三

    中荷文化交流论坛聚焦“文学、美学与历史”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9月07日   02 版)

        本报讯 (记者 舒晋瑜)以“中荷文化交流:文学、美学与历史”为总题的论坛近日在北京闭幕。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和荷兰中荷科学合作交流研究项目(JSTP)支持下召开的这次中荷双边合作会议,在中荷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标志着中国与荷兰在人文社会科学界进行交流合作的一个新的开端。

        中荷双方学者以及荷兰皇家科学院和荷兰中荷科学合作交流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论坛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和荷兰莱顿大学文化学院共同主办,讨论全球化对中国和荷兰文学艺术的分别影响,地方性知识在全球化时代建构文学和艺术的学术研究的积极意义,中国与欧洲不同的美学和艺术传统及其相互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当代中国艺术的世界意义等话题。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说,贸易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为了促进交流,加深理解,我们必须转向人文艺术,转向关于价值的讨论。当代中荷作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场景,他们的故事所表现的活力、矛盾和复杂性不能用“政治立场正确”来描述。如果自知之明是最高的智慧,那么它也来自对他人及其文学艺术和历史的深度了解,来自一种无我的探求精神。这也是“文学、美学与历史”交流的意义所在。陆建德指出,过去几十年,那些宣称文学已经走到尽头的人总是低估文学强劲的生命力和无穷的资源,现在我们宽慰地看到,已死的不是文学,而是各文学类型中一些趋于极端的实验形式,如“反小说”和自我指涉的“元小说”。荷方代表、莱顿大学教授恩斯特·凡·阿尔芬认为,当前艺术和文学的批评话语,是建立在认识文化差异以及将他者认识为他者的渴望之上的。这一批评“礼仪”的反常效果在于,欧美的学者和批评家视非西方作家和艺术家为须待之以尊重和礼貌的客人,而不是“文化场景中自主的羽翼丰满的行动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