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5日,苏州大学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共同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温铁军新著《解读苏南》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向首都学术界、出版界、文化界展示这部调研长达10多年,写作、出版将近5年的学术专著。
关于“苏南模式”的讨论,在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出版的专题论著也不在少数。然而这本《解读苏南》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家的一手资料让人耳目一新。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们给予本书高度评价。本书的作者和编者也在会上透露了一些成书过程的细节。本报特将本次研讨会上的精彩发言摘录下来,希望有助于对苏南模式、乃至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农村发展模式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 尹成杰
《解读苏南》这本书以作者十几年在基层农村调研的一手资料为基础,对于苏南农村的变迁给予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认真研究苏南,很有意义。
新世纪,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总体看,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还相当大,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渐拉大,怎么解决?能不能从苏南模式的发展当中得到启示?我读了这本著作以后,见到了希望。近年来苏南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一二三产业发展来体现城乡统筹的推进。目前我国城乡发展的互动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通过这样一本巨著来概括苏南经验很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书中的很多观点和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如,工业化早期,工农两种业态可以互相融合,而不是对立,在这里找到一个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道路,在当前很有指导性。书中把这种现象归于传统耕织文化下的资源整合,概括为村社理性。用这种观点来研究城乡统筹等方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发展差异,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从这个视角可能会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策略。
一部好的研究著作可以启发人们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广大读者会通过阅读这本著作的重要论述、经验概括和新的思路,定会有丰厚的收获和深刻的启迪。感谢作者辛勤的劳动!祝贺本书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程天权:
温铁军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就追踪苏南地区,用十几年的时间调查研究,再用好几年的时间来写作、分析,很不容易。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我们请了一些教授,出了一本《中国之路》,但这本书还是有缺陷。因为中国太大了,用简单、笼统的概念化的叙述,很难了解中国。苏南、浙南、岭南,都有很大的差别。具体地分析和研究,既可以总结一种经验和模式,又有助于思索我们走过的路,有利于为未来提供借鉴。本书作者思路很清晰,也非常清醒,书中提出在中国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像苏南这样走,这是一种科学发展观。始终以这种冷静的心态,对中国发展问题,区域性的相似性的典型解析,总结经验,解析里面的各种因素,确实在中国改革发展方兴未艾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中国追求一二三产,怎么协调?工业化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一二三产怎么配合?农村非常广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和工业化怎么协调?城乡二元结构,怎么分配更加合理,理性,奠定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抓住一个典型、共性的区域来研究,是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我们的学者,我们的教授、知识分子,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参与、融入,有所作为,温院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温教授喜欢背双肩包,因为这样可以甩开膀子走下去,对人民火热的实践充满着感情。我是上海人,他归纳的很多东西和我心里能够呼应起来。他总结的视角和苏南发展的实践很贴切。中国和西方的不一样,中国的政府非常强大,外资和“地方政府公司”的交易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这也是苏南的一个突出的特色。
我还要特别感谢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出版社,对兄弟高校的工作表示敬意。
□苏州大学副校长 田晓明
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同志们在策划出版精品图书中视野开阔,即便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现实课题,也在全国范围寻找一流的作者来承担,《解读苏南》一书就是很好的范例。这里,我要再一次对温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温铁军教授是全国知名的“三农”专家,他那种平易近人、严谨治学的作风让我们敬仰,在真诚合作的良好愿望下,不管是哪家出版社,一旦承诺,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那种做学问先做人的态度,让我们感动。
与以往的同类研究成果相比,《解读苏南》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对苏南模式进行了“去意识形态化”的解读,也就是抛弃了长期以来夹杂其中的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由此也就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争论,在这个前提下,运用“地方政府主义”理论,解读苏南地区的发展路径,梳理其研究思路和逻辑,其大致可归纳为:苏南地区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工业化过程,工业化的不可逾越的前提是资本积累,特别是资本原始积累,为进行资本积累,就必须有着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变迁。书中并以大量的实地调查案例予以佐证,读来非常令人信服。
□苏州大学出版社副总编 沈海牧
这本书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度解读的原创性著作,温铁军教授有三部曲,岭南已经出书了,苏南是第二本,浙南是第三本。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解读苏南》,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不仅记录了我们很多心路历程,更承载了我社打造精品图书的梦想和追求。
地处苏州的大学出版社,理应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苏州历史悠久。苏锡常地区,全国百强县以上前十名中列半数以上。我们一直在寻找着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路径。出版社陆续地出版了类似的图书,如《苏州之路》,《苏州精神》等,但总觉得意犹未尽。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之下,希望能出版一部突破经验层面,探索规律,在理论和学术上有原创价值的精品图书。
找什么样的作者?是图书的生命力所维系。我们从媒体看到温铁军教授出版著作、培训农民、用双脚做学问的事迹,为之感动。当我们找到温教授时,他欣然应允与我们合作,这更令我们惊喜。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深深体会到出精品的艰辛,比如一般图书都是3审3校,而这本书我们用了将近五年时间,审校都在6次以上,著者和编者双方都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当然,打造精品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在此,我代表苏州大学出版社向温老师和他的团队表示感谢和敬意!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温铁军
我想着重谈谈《解读苏南》的创新点。首先是去好人好事化,不拘泥于总结经验。书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对中国不同于西方工业化内生机制的表达。西方的工业化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靠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是充满血腥的残暴过程。而苏南村社理性所发挥的机制性作用是把工业化必然带来的外部性,做内部化处理。什么是村社理性?本质上是一种群的、组的理性,不是一个个体的理性。把这个带入到苏南工业化过程中来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农村工业化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没有那么残酷的对外扩张、对内剥夺的情况下,完成原始积累。这是本书的核心问题。
有人说苏南的村社是熟人社会,有些说是产权不清晰,但是放到工业化大潮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这么高的负债率仍然有积累,怎么做到的?关键是风险内部化,以村社共有财产来承担风险,不存在失业、破产等问题,企业倒闭了,村社还在;人员失业了,还可以继续务农。这其中没有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企业家风险和收益,因此也不可能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解读。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张晓山
地方政府内生的公司化演变、村社问题的内部化处理,这是这本书的两个核心问题。
苏南经验属于典型的地方政府公司主义经济类型,地方政府权力与资本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地位,每个乡镇工业公司之中,政府作用很大,乡镇政府可以统一调度一个地方的资源。苏南的基层政府为什么能吸引资本来呢?除了有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原始积累、区位优势、村社理性带来低交易成本以外,还有一个问题,苏南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内部,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对内部是公平的,对外部则是区别对待的。这个模式虽然带来了辉煌,但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地方政府公司主义在村以下是农村社区公司主义,村社精英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分配。都是强人政治。一是强政府,一是强的个人。村社精英的权力可以长时间的拥有,并且可以继承和转让。未来这种强政府、强人主导的体制必将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而变化,地方政府的公司主义也将逐渐弱化,但它的真正终结则有赖于深层次改革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