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8月24日 星期三

    文学奖应考虑市场指标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8月24日   08 版)

        第8届茅盾文学奖今年8月开评。和以往相比,今年的评审工作有些改革,比如,事先公布了评委名单,首次采取“实名制”投票等。当然,在我看来,最大的变化是评委人数与人员结构。据悉,本届评奖,评委人数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多,而且为了避免评委文学口味的单一,北京以外的评委增加较多。

        评委“扩编”,而且搞了“五湖四海”,这对评奖来说,当然是个进步。相对于小圈子,更大的圈子代表性总要更普遍些吧。

        不过,我觉得,文学奖的评委不管如何“扩编”,光靠评委还是不够的。毕竟,不管怎么说,评委们再多,其“文学口味”再多样化,也改变不了他们都是“圈里人”的事实(何况这么短的时间阅读这么多的作品,天知道他们能“深入”到什么程度)。而对文学作品本身来说,它们的受众更多的是在圈子之外。来自圈外的反应,并非一点也不重要。特别是在读者文化水平普遍提高的今天,来自圈子外的声音,甚至会变得很重要。

        但是,我们每年评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奖,你能说出多少获奖作品?那些影响力不大的奖就不说了,就以茅盾文学奖为例吧,这在中国文学界,可以说相当于诺贝尔奖了,稍微读点文学的人都听说过。可是,茅盾文学奖已经评了七届,获奖作品几十部,有几部能随时被人记起?特别是近些年,不少获奖作品,似乎评过之后就被人当场遗忘了。

        读者为什么记不起获奖作品?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这是评委们的获奖作品,而不是读者心中的获奖作品。读者的眼光在市场,可市场没有它们的影子。

        这不是冤枉我们的获奖作品。叫好不叫座是当今文学界的普遍现象。一般的作品,能发行上万册就算很不错了,而很多“获奖作品”的真实发行量恐怕还不到这个数。我听一个朋友说,有一年,某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向他抱怨:“你们这地方真是没文化,我的作品获了茅盾文学奖,你们书店却只进了5本!”你看,一个八九百万人口的地方,获得大奖的作品居然是这种待遇(还不知道这5本书有没有卖到读者手上呢),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或许很多人要分析了:这说明你们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确实不浓;这说明现在的人太浮躁,不愿品读经典只想接受快餐文化;这说明书店的营销存在问题,没有把好东西推出去……

        没错,这些都是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我却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也可能说明这部作品根本没有资格获奖,它本来就不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

        作品到底行不行,光看评委的意见恐怕是不行的。由于眼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评委的意见未必能代表广大读者,而且评奖本身由于制度等原因,可能存在若干猫腻。更何况,文学不是学术,不是高科技,它应该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既然是大众化,就应让人们接受,让读者看懂,让大家欢迎。

        相信市场,就是相信读者。不要总是以为读者的水平普遍偏低、不够专业,其实,我宁愿意相信读者的整体鉴赏水平甚至写作水平正在与作家们缩小距离。全民文化水平上去了,这么多人能写好东西,还会分辨不出东西的好坏?市场虽然有商家操纵的成分,但商家永远无法操纵多数读者,因为,文学的市场,经营的是以智力为支撑的精神产品。

        所以,文学奖应当考虑市场因素,这样才能选出评委与读者都认可的佳作,这样才能鼓励作家们真正为读者写作。作品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发行量,就等它发行到设定的这个程度再来参评吧。当然,市场指标如何设置、具体如何操作,这是需要精心考虑、认真探索的。

        江西省赣州市   李伟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