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8月17日 星期三

    2010年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登记备案、接受年检的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就多达1231家,此外,还有众多尚未取得正式刊号的内部发型学报。它们多数处境困难,社会声誉通常也让人沮丧,它们面对怎样的形势,其未来发展趋势又如何呢?

    “中小”大学文科学报的众生态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8月17日   05 版)

        说到文科学报,大家每每想到的是那几个大牌高校的学报,它们傲立在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的名单上,气冲斗牛,全国的学者们为了职称、学术声誉,都眼巴巴指望着在上面发论文。但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我国还有上千家高校也办有社科学报,包括各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报,他们的生存状态鲜为人知。一方面,他们不是CSSCI来源期刊、不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可能什么都不是,乏人问津,约稿都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他们的社会声誉也让人沮丧,常被人指责为发行量低、亏损严重、作者和编辑的水平低、靠收版面费度日,发表的论文没人看、是低水平重复、同质化严重等等。那么,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社会评价和自我期许是什么?他们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历史遗留问题  

        据悉,我国共有9000余种期刊,其中4800种科技期刊、2800种社科学术期刊,而其中高校社科学报又占据一半,2010年在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登记备案、接受年检的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就多达1231家,此外,还有众多尚未取得正式刊号的内部发行学报。几乎每个听到这个数字的人都会吓一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哲社版主编陈颖介绍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一方面是政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学术期刊编辑出版的监管,以审批刊号、年检等手段对期刊的数量、内容和形式加以监控。另一方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和科研水平要跟上,要求有足够多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加之功利学术的蔓延,各高校都遇到了教师发表论文难的问题,尤其是专科高校和新办本科高校,纷纷开始创办学报、申请刊号。为了缓解“僧多粥少”的矛盾,新闻出版总署于1998年发布专门文件,批准了大批刊号,使高校基本上达到了一校一刊(一些老牌高校则拥有两刊以上),高校学报的数量由此急剧膨胀。不可否认,这些新批刊号的学报由于办刊历史普遍较短,所在高校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相对较弱,刊物的水平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人们对高校学报的整体印象。而且,新批刊号的学报绝大多数是文理综合版的,中国高校学报多分为社会科学综合和自然科学综合,已经被人诟病为“大拼盘”,新批中小学报的“文理大综合”更突出了高校学报“全、小、散、弱”的问题。一时间,学报要整顿削减和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呼声日盛。高校科研工作和学术水平需要窗口展示,中小学校的教师需要发表论文的阵地,庞大的中小学报队伍,又不是一句简单的削减就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陈颖主张:遵循“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探索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各种新模式:如由综合版学报转型为专业版学报;整合区域内高校的学术力量,联合创办专业性学报,走集约化经营之道;同时优胜劣汰,促进综合性社科学报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等。

        现状和问题:

        难办也要办好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主任曾垂超并不否认中小学报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CNKI(中国知网)上查,有的职业教育学院学报一年中发表的文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合的,也就是说,是抄袭的,这当然是学报的污点,但是否就可以将中小学报这一庞大的群体一棒子打死呢?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蒋重跃很坚决地说,不能。而且,之所以会有人把中小学报看得一无是处,只是因为不了解中小学报的生存现状。

        一说到办中小学报的难处,各个学报主编都有一肚子的苦水。约稿难,工作又得不到认可,是大家共同的困扰。但是,主编们都在想对策,因地制宜、各谋发展。

        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龙协涛教授说,中小学报的约稿难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已经成名成家的学者,反而不在乎刊物的地位声誉,转而注重真正的学术建设,他们一旦被学报老总、编辑们感动,往往将自己的好稿子给很小的刊物。一个突出的例子是: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代表战阵三军,这一说法却被陕西师大刘九生教授推翻了,他研究秦兵马俑20年,提出兵马俑不是实战军阵的兵马,而是仪仗队。这一观点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被《美国考古学报》作为封面文章介绍,全世界有400多家媒体转载,被公认为是2009年的重大考古成果之一,而这篇著名的《“兵马俑”证谬》,却发表在西安文理学院学报《唐都学刊》上。同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池塘,也因为有其特色,引来了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武汉大学王冰教授等知名“大鱼”。

        而且,或许能令主编们感到安慰的是,网络平台天然具有公平的价值,学报不分大小,在电子网络上都是一篇,都是平等的。从CNKI上的查询可以发现,很多发表在小学报上的文章,下载量并不低于大学报。民办的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从2001年创刊到2009年,9年内被全文下载总量为54900篇次,每年平均被下载约为5100篇次,以其平均每年发表110篇文章计,每篇文章平均被下载为46次。这一数据完全可以与某些创刊数十年的、有名的公办大学学报相匹敌。这从一个方面充分说明民办大学的学报也能办出水平来。蒋重跃教授统计了中国知网上自己所发表论文截至2011年5月的下载量,其中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被下载511次,位居他个人文章下载频次的第一位,排名第二的却是发在《蒙自师专学报》上的一篇,高达372次。可见只要是好文章,不管发在哪里,还是有人看的。

        当然,中小学报的生存环境无疑比大刊要困难得多。《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毕光明提出,大刊名刊的基础好,各个栏目都不愁办不好,而中小学报因为条件有限,应该考虑走专业化的道路,海南师大学报现在就准备办成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主的专业刊。

        向专业化学报转型,办出专业特色,包括集中力量办特色栏目,或许是所有有志气的中小学报共同的努力方向。事实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借助学校的学科特色,办成以资源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刊物。《闽江学报》力推闽文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北京学”,《延边大学学报》的朝鲜和韩国文化研究,这些都是别的学术刊物做不到的。

        另据统计,有200多家学报有特色栏目,如《徐州师大学报》的“留学生和近代中国研究”,《滨州学报》的“孙子兵法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的“廉政论坛”,包括《河北电大学报》正在大力创办的“华北近代历史文化研究”等专题栏目,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邯郸学院学报》推出“赵文化研究”和“学术名家访谈录”两大板块,他们的主编到北京来给北大学术名家做访谈时,北大学报的前总编龙协涛说:我们很惭愧,给北大的老教授们做学术整理,是我们该做的工作,没顾过来,却让邯郸学报千里迢迢地跑来做了。

        这些特色研究领域和特色专业栏目,有的是依托学校专业领域,有的是借助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因为明确、集中,在学术培育方面往往有特别的效果,或许让人难以想象,《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的“百年红学”专栏,论文的转载率竟然超过核心期刊《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在地方性研究方面,他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地方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贡献。《云南保山师范学院学报》就被当地人亲热地誉为“滇西南的北大学报”,而《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王长中则介绍说,一方面,学报的学术的载体、学校的名片、是学校科研水平的反映,应该端正学风,洁身自好。另一方面,学报的特色和存在价值也体现在为地方建设服务方面。他们学报曾发表过一篇论文,讨论在青岛市建立中心商业区的问题,后来被青岛市政府采纳,真的建设起来了。这是学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学报的意义:本体功能论

        中国的学术科研力量主要有社科院、社科联系统和高校系统两大块,学术期刊也相应地分两块。据蒋教授介绍,目前中国高校的科研力量,可以用四个三分之二来概括:中国的人文和社科领域的科研成果,有三分之二出自高校;社科院系统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三分之二来自高校;高校研究人员占中国社科力量的三分之二;社科基金课题的三分之二由高校教师承担。而这么一个庞大的科研队伍,其科研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各级高校学报发表的。

        中国开始只有少数名牌大学主办有学报,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一般的大学先后都有了自己的学报,进入21世纪,高职高专类学校也纷纷开始创办自己的学报。而现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会员超过800家,这意味着中国至少有几百种公开出版发行的高校文科学报。事实上已经很难想象一个高校没有学报。学报在事实上成为一个学校的学术中心,能营造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潘国琪提到,高校为什么要创办学报?如何评价高校学报的质量?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应该认真讨论,而不是简单地以数据或发行量去评价学报的质量。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高校学报的“本体功能论”,认为高校学报有三方面的功能:推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学术交流。他援引蔡元培发表在《北京大学月刊》1919年第1卷第1号上的《发刊词》,“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祛其褊狭之意见。”且亦借以报告吾校现状于全国教育界。

        当然,中小学报学刊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发表论文水平整体不高等,但客观地说,这些问题的责任不该由学报承担。学报只是展示平台,论文质量好坏的关键还是靠论文写作者,另一方面,学术也有学徒阶段,不能指望学者一起步时就往最顶级的核心期刊发论文,而是从自己的学报开始,一步一个台阶地成长。

        书香和心香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印行了一本叫《书香·心香》的小册子,以纪念他们公开出版十周年,在这本雅致的小册子里,老主编李光连回忆说,他在安徽师大工作了一辈子,即将退休的时候,碰巧遇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招聘,在招聘台收摊的最后一刻,他无意中闯了进去,被求贤若渴地热诚所感召,担任了主编。从外界来说,社会认可度不高,就是在学报界内部,跟浙大等老牌大学学报相比,也被排挤在第三世界,校内的环境也好不到哪里去,没有编辑部和独立办公室,没有必备的编辑参考资料,稿源奇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筚路蓝缕地白手起家,学报的常务副主编何静说,他们就是坚信一条,人的精神领域,不仅需要高深的学术期刊,也需要他们这样脚踏实地务实的高职学报,他们率先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率先实行文理分期出版,率先主动走出去,跟《中小企业科技》杂志合作,经过几次大的改革,渐渐风生水起。编辑是苦差事,学校有寒暑假,学报却要按时出版。何静印象最深的,是2007年寒假,他们把最后校对好的稿子送到印刷厂付印时,发现工人都放假了,才恍然大悟要过年了!就是在这样忘我的工作中,学报获得了全国高职优秀学报一等奖,成为中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一等奖等各项荣誉,影响因子由2003年的0.019上升到去年的0.222,下载次数最高的达到1942次,同时被引用19次。如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高职教育的两面旗帜,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也是中国高职学报的一面旗帜。

        有学报主编谈到:参与编辑出版专业期刊,在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完全是凭借期刊人对期刊出版的奉献精神和对期刊未来发展的思考,凭着一种热情、一种精神。

        看起来,人无贵贱、事在人为。出版物也一样,只要自尊自重、努力奋进,哪个旮旯犄角的花儿开了,都是美的、香的。(本报记者 陈 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