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7月20日 星期三

    细小角度切入红色大历史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20日   08 版)

        对梁衡的了解,最初是从小学课本里那篇著名的文章《晋祠》得来的。那时,对作家本人知之不多,只能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读他的文章。文章写得很美,我还摘抄了不少好词佳句呢。一晃10多年过去,无缘再去拜读梁衡。直到1996年,这一年,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与同学合订了一份《中华读书报》,在某一期《家园》副刊里,我又看到了先生的文章《享受人生》。在这篇文章中,梁先生对“享受”一词有了另外的解读:“生命原来是这样的多层次、多角度,生命之花原来是靠这许多的享受供养的。”“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全面的享受,它实际是对生命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读过之后,却怎么也不能将作者与《晋祠》联系起来,倒是同学对梁先生了解较多,他说,此梁衡即彼梁衡也,他现在是新闻出版署的领导。我就暗地里想,这人能量非同小可,在出仕和为文的路上,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后来,凡是碰到梁衡作品,我都会抓起来就读的。

        就这样,我一步步走近梁衡,也感受到了他和他文章的魅力,他做人真诚,为文大气,有大美存焉。

        梁衡先生主张,为文第一要激动,没有对生活中美的追寻,没有对自然、人生、社会、艺术中美的事物的大激动、大碰撞、大体验、大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美文产生。因此,文章要写大事、大情、大理,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文章,这样的文章才能激动他人,洛阳纸贵。看他写瞿秋白,6年构思,3访纪念馆,却迟迟难以下笔,他对瞿秋白的认识和体悟早已成竹在胸,却难以找到下笔的切口。直到找到了“觅渡”这个意象,他才下笔如风,一挥而就,构成佳作。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思想是自己的,还要找到与天地自然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文只是蓄势待发,一旦

        机缘来临,将如火山喷发,其势威矣。真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样大激动、小切入,大挖掘、大表现的美文在梁衡先生的笔下还有不少。《大有大无周恩来》、《一座小院和一条小路》、《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红毛线,蓝毛线》、《周恩来让座》……这些文章无不是从小角度切入,或渐引,或顿入,或宕开,但都起得大气,往往三言两语就攫住了读者的心,就引人深入,“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李渔《闲情偶寄》)。我想,这就是大情思、大气势、大手笔的结果,梁先生将形、理、情有机地糅合,凝为一体,由景美、情美,达到了哲理之美,产生了一篇篇政治美文。

        他不断思索,不断创新,既不落他人之窠臼,也不步自己之后尘,“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这样,他一路走来,从山水美文到大情大理,从万里江山到千秋人物,从共产党领袖到普通小人物,从诗词文人到爱国将领,大大小小,上上下下,从从容容,为我们留下了如山如海般气势恢弘的美丽画卷,也将一个个人物、景象、情感和哲理定格为一篇篇美文,展示、存放在美丽的人间,让一茬茬读者尽情享受着这精神的大餐。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知北游》)梁衡散文,承继着现代散文精神,以天地大美而立言,写大情、大事、大理,开掘出了一片新的散文天地,达到了一个新的为文高度。

        陕西省彬县 胡忠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