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是民国史上一个极为复杂又颇具特色的人物。他自幼膺服儒家纲常,深谙程朱理学。青年时期,他有幸考取武备学堂,赴日留学,亲聆孙中山的教诲,加入同盟会,参加铁血丈夫团,直至回国掌握军队、响应武昌起义,在山西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他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经济上推行“六政三事”,兴办近代工业,积极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为山西营造了近十年的持续发展环境。
北伐军兴,他顺时应变,兵出河北,轻取京津,成为北伐四集团军中获地最丰者。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反蒋各派力量的增大以及各派对阎的簇拥,他积极联合各派,起而反蒋,演成了中原大战、兵连祸结的一幕。
阎锡山开始写日记,是在中原大战反蒋失败之后。日记起于1932年2月17日,止于1944年12月27日。1938年以前的日记基本上是逐日记述,1939年以后时断时续,1943年和1944年仅有数段。他曾说:“其时余适旅居大连。二十一年春,余出任晋绥事,事繁而日记未停,多于晨起盥洗时间为之。抗战军兴,作战训练、穿衣吃饭等事之策筹,已使余精疲力竭,故此日记亦遂不能按日记载。”
《阎锡山日记》记录的主要时段在日本侵华和抗日战争时期,真实反映了抗战爆发前后两个阶段,他的思想认识和政治态度,以及他对内对外、对战对和、对人对事的复杂心境。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对华步步进逼的形势,他提出了“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的口号,制定了详尽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创建了庞大的西北实业公司,修筑了贯穿南北的同蒲铁路,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和抗战准备进行了有益的铺垫。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后,阎锡山深深感受到了寇深祸亟的危机,于是逐步选择了抗日、联共的道路。1936年9月,他同意组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11月提出独树一帜的“守土抗战”,并主持名震中外的绥远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抗日的态度是坚定的,总领晋绥军务,礼迎八路军入晋,出兵南口,督战岭口,先后组织了平型关、忻口战役。这些战役尽管因敌强我弱的总形势所决定,都失败了,但这期间,他支持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批准成立“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开办“民族革命大学”,颁布抗战法令,干了一些有利于民族抗战的事。
然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他看到大片领土陷于敌手,山西能够保存的,又多置于共产党军队的控制之下,认为共产党力量的壮大同样影响着他的“生存”,于是“联共”政策发生动摇,转而采取扶旧抑新的策略,直至发动了旨在打击新派的“十二月事变”。之后,为了保存他在晋西仅有的地盘,阎提出了“克难”、“求存”的口号,开展了所谓的“克难运动”,号召实施所谓的“新经济政策”和“兵农合一”主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阎除了被迫进行所谓的“晋西大保卫战”之外,基本上采取了保存实力、避战待机的策略。
《阎锡山日记》为何要写成感想式的,到台湾后阎锡山说:“此乃因感而有想,感以事物,发以情理。”在内地时他曾作过说明:“此日记不记事而记事之理。”他认为“记事是主观的,记理是客观的,记事是为自己留痕迹,记理是给人类贡献准绳”。他说:“余不愿为自己留痕迹,愿对人类有所贡献,故记理不记事。”阎锡山虽说不记“事”,但日记中也有一些条文是记“事”,而且从其“理”中也可看出一些“事”,当然从其“事”中也可感受到他的一些“理”。
《阎锡山日记》由阎锡山口授,秘书记录,文字洋洋洒洒,大部分记录的是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感触感怀、感知感悟。
在感触感怀方面,如1933年8月1日记:“一病缠身万事休,光阴虚度古人忧,此生尚有几多日,岁月何堪若此流。”1935年12月5日记:“华北何计良,国是无主张,二次(次陇、次宸)伤国泪,疚心亦断肠。”1937年7月29日记:“做事知难行若易,做人知易行却难。毋论做人与做事,寻着难处易其难。”9月29日记《走五台诗》:“雪山彻夜走清凉,飞灯光耀遍山梁,老人途中迟行进,徒步泞泥衣带霜。”1938年3月1日写《吉县行》诗:“夜向吉县行,河水百余经。行人身半湿,残冰伴稠星。”
在感知感悟方面,如:“不慎于初,必悔于终。”“跳出陷阱,始可以入坦途。”“柄不在手,转不由己。”“物质过乏则朽志,物质过量则放志。”“财产是身外物,易于失靠。技能是身上物,身在即有。人生当重技能。”“大错成于渐,大病成于微,大患成于细,大富积于零。”“计算一年,不若计算一月。计算一月,不若计算一日。计算一日,不若计算一时。计算一时,不若计算一刻。一刻之间,所省所益为数虽少,而累之于年,则为数甚多。”“恭维我者,有损于我。责备我者,有益于我。积损则凶,积益则吉。”“欲经济济事,须精于算。”“计算的笔头下有金钱,有太阳,凡事能计算得当,能省钱,能省日。”
《阎锡山日记》曾由秘书誊抄两套,其中一套留在太原,另一套阎带到了台湾。留太原的1952年发现后,由山西省公安厅档案馆保管。时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王世英批示:“作个注释,以为以后研究历史者之佐证。”但注释迟未进行。改革开放后,1986年,时任山西省政协副秘书长兼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李蓼源同志,就注释日记一事请示省委书记李立功,得到了李立功的支持。此后,由李蓼源主持,由文史办公室副主任刘存善召集熟悉民国史的翟品三、徐崇寿和吴尚仁先生,开始对日记进行标点和注释。经过两年努力,于1988年10月完成。1991年10月26日,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致信山西省政协文史委,建议印送,并说:“阎已是历史人物,看看他的日记,不难想到他的为人。”
今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阎锡山日记》,无论对研究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和民国山西史,还是对研究阎锡山本人的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