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7月06日 星期三

    人情因素成为文艺批评最大困扰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06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文学报》新近推出的两期“新批评”中,连续刊载了对于贾平凹的《古炉》和郭敬明的《爵迹》的批评文章,接下来的第三期还将发表关于王安忆新作《天香》的批评文章。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石子泛起层层涟漪,此举在批评界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引起了诸多反响。

        “如何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批评心态,怎么才能确立批评良好的品格和形象,确实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文学报》主编陈歆耕在“文学报新批评征求意见座谈会”上重申《新批评》的办刊理念,即真诚、善意、锐气。“新批评”和常规批评到底有何区别?陈歆耕说,所谓的“新批评”是对过去优良的批评传统的一种回归,也是针对当下批评整体生态上的症结和问题表明一种批评的姿态,这个姿态对当下来说就是“新”。    

        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梁鸿鹰谈到,近年来,大家对文艺评论有意见,最重要的问题是批评没有了,尤其是指名道姓针对具体作品的批评更少。“文艺批评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和建设性建议,对文学创作不利的东西,敢于出来说自己的观点,撇开人情因素。” 

        评论家雷达也表示,人情障碍确实存在。中国是个巨大的人情社会,无论是新闻还是司法,很多问题都不是独立存在。北京大学副教授邵燕君也说,自己进入批评界以来,感觉越来越难以从人情里逃脱。如果我们的批评还想存在,评论家还想有尊严地存在,必须建立独立的批评体系,同时要调整伦理体系。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认为,批评界还是有缓慢的进步,这种进步在于评论家不屑于光说好话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