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香)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6万处,其中民营批发网点5800处,零售网点104269处,约占全国发行网点的68.8%;全国新闻出版单位35.7万家,民营出版工作室22.3万家,约占62.4%。“这是一支宏大的队伍,是半壁江山的实力。”中国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会长杨牧之表示。更有业内人士判断,这种格局相持不会太久,必然有一个重大的突破。
近日,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工作委员会主办的“民营书业:我这30年风雨历程,建党90周年‘民营书业的成长与发展’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暨民营书业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杨牧之等相关领导以及产业专家出席活动并做讲话,更有数十位民营书业大腕聚首,探析民营书业的成长道路。
回顾历程,民营书业每一次大发展的背后都是行业政策的阶段性突破和升级。阎晓宏介绍,1982年,文化部出版局下发文件,提出了著名的“一主三多一少”,即以新华书店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转环节。“在当时,我们国家认为民营经济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这已经很不容易了。”1988年,新闻出版总署发文,提出了“三放一联”,即放权经营、放宽流通渠道、放开发行折扣,加强联合。90年代中期,总署对出版物和发行两个领域提出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管理思想。2003年,总署决定对民营放开主发渠道。现在,全国97个主发行单位里有34家是民营企业。2009年,总署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指导意见当中,将民营书业企业定性为新兴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有了合法的身份去拥抱我们出版产业的理想。”中国最大的大众类民营图书公司——磨铁图书董事长漆峻泓表示。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政府联合设立了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这标志着,民营图书企业从合法身份的解决到享受相关产业政策的落实,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在产业园,我们能享受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包括税收返还、房租优惠、贷款贴息、专项扶持资金增加等各项产业政策。”漆峻泓透露。
“在年初召开的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柳署长代表总署做了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在‘十二五’末,新闻出版业的总产出要达到两万九千亿,增长速度要达到20%,要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并存的这样一种发展目标,民营书业在将来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非工委主任、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志鸿告诉记者。
北京曲一线图书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卫鑫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在民营书业中,始终把质量视为生命的企业越来越多,“正是这些企业在支撑着民营书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值得欣慰的是,这种观念越来越成为多数民营书业中从业者的共识。此外,强烈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品牌意识以及运营机制,也是民营书业迅速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阎晓宏表示,民营书业在前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客观来看,这个阶段中,民营书业出书是比较粗犷的,我了解有的民营公司效率非常高。但文化是慢功夫,太高了不行,书不能编得太快了。”同时,一些竞争无序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教辅的折扣已经低到一八折了。从个体上来讲,你是有道理的,因为是要抢市场。但是从书业整体上来讲,这是无序的。这种整体上不合乎理性的问题会导致行业最后出现问题,到一定程度,个体也会不可避免地进入恶性循环。”他同时希望,民营书业要解决规模和集约化经营的问题,其中,“整合是必不可少的”;而集约化和规模化要建立在“最好的出版资源”的基础上。
杨牧之指出,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占民营书业比重最大的是教参。但从文化积累和文化贡献的角度来说,民营书业还是应该提高图书产品的文化含量。“既然是出版公司,就得以文化产品作为你的纪念碑,好书就是纪念碑。”他希望,民营书业能多出一些站得住、立得住、传之久远,能够长久摆在读者书架上的书,这也会给民营书业带来相应的文化地位和学术地位。
一向为民营书业合法地位呼吁的书业专家、长江出版集团副总裁周百义也认为,民营书业目前过分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的使命,产品多提供在教辅上,缺少有文化含量、为人的精神世界产生长远影响的产品。“如果上游出版社对教辅的编写权加以控制的话,对我们整个民营书业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影响。”他期待民营书业的产权结构进一步健全,期待民营书业从业者的责任感、使命意识、历史地位、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进一步提高,“出现像张元济这样,能够成为一代典范人物的出版家”。
据了解,非工委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展示民营书业的优秀企业。这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书业第一次的集体成果展示,也是民营书业向建党90周年的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