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6月22日 星期三

    中古时代的跨文化足迹

    杨晓春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6月22日   09 版)

        新近出版的《海路与陆路:中古时代东西交流研究》,为清华国学丛书第一辑中的一种,作者刘迎胜,是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也是清华大学国学院特聘兼职教授。刘迎胜教授自1980年代以来就一直活跃在蒙元史、中国北方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等多个学术领域,著述颇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海路与陆路》一书是刘迎胜教授出版第一部个人论文集。

        如论文集正标题所显示的,全书分为海路编和陆路编两大部分,海路编收入论文11篇,陆路编收入论文4篇和发刊词1篇及序言3篇。论文最早发表于1990年,多数发表于1990年代后期,也有多篇是最近三四年发表的,少数几篇则是未发表的。

        海路编的论文,主要涉及两大主题,一是宋、元、明时期中国与南海的交往以及当时中国人对海外的地理认识,相关论文最多,达到8篇,分别是《“东洋”与“西洋”的由来》《从〈不阿里神道碑铭〉看南印度与元朝及波斯湾的交通》《宋元时代的马八儿、西洋、南毗与印度》《汪大渊两次出洋初考》《海图、针路与回回地理学》《楞严寺本〈大唐西域记〉有关锡兰山之战记载的史源研究》《明清吕宋赴婆罗洲针路研究——前近代我国东洋地理交通的知识体系》《从太平洋到印度洋——郑和时代以前中国航海家的足迹与亚洲的海洋活动传统》;一是清代与朝鲜、澳门相关的对外关系中的三个专题研究,包括《乾隆年间清政府处理朝鲜海难事件案例研究——看待宗藩关系的另一种视角》《乾隆年间的澳门的亚美尼亚商人》《谢清高与居澳葡人——有关〈海录〉口授者谢清高几则档案资料研究》。陆路编的论文,有两篇关于蒙元时代及此前中国北方民族在中亚一带的活动,分别是《蒙古征服前操蒙古语部落的西迁运动》《至元初年以前的垂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有两篇关于明初和帖木儿帝国的交往,分别是《白阿儿忻台及其出使——陈诚出使西域背景研究》《永乐初期与帖木儿帝国的使节往来》。总体可以看出,刘迎胜教授的东西交流史研究是以蒙元时期至明代前期的200年为重点的。这一历史阶段,也正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高峰时期。

        书中论文的最大特色在于两方面,一是注重汉文文献和非汉文文献(主要是波斯文文献)的比勘,二是注重名物制度的考释。当然这两方面也多有联系。前者如研究印度东海岸的马八儿及其与阿拉伯地区的联系时,除了深入解读《元史·外夷传》和《不阿里神道碑铭》,还利用了《马可波罗游记》和波斯文史书《史集》中的记载;如研究明初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时,除了利用《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更利用了《诸史之精华》等波斯文史书。后者如对宋元明汉文文献中的“西洋”一地的解说;如对《不阿里神道碑铭》所载“哈剌哈底”为波斯湾口的古城Qalhat的考证;如对“西洋布”的考证;如对明初出使帖木儿帝国的白阿尔忻台原名的考证,对明成祖致帖木儿帝国沙哈鲁的波斯文国书所见同行的两位千户之一Su Chu为见于《明太宗实录》的锁住的考证。不胜枚举。同时,在一些重要的宏观问题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提出“东洋”与“西洋”之分主要缘于中国出洋的航路的不同,解决了海外交通史学者长久以来的困惑;如对蒙古兴起前操蒙古语部族已经西迁至阿尔泰山以西的叙述,弥补了大家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西迁历史的一般认识;又如通过清政府解决朝鲜海难事件的两个个案来透视宗藩关系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大大加深了大家对于作为古代东亚各国外交关系的主要体现——宗藩关系的理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