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6月22日 星期三

    山河岁月的足迹

    蒋 涌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6月22日   11 版)
    《人迹霜语录》,蒋蓝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2月第一版,38.00元

        诗人蒋蓝涉足散文随笔领域时日已久,诗思的浸润,阅历的丰富,思维的拓进,视角的创新,逐渐使他的文章从众多篇什中脱颖而出,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方家的关注。他已先后结集出版《香格里拉精神史》《拆骨为刀》《思想存档》《动物论语》《玄学兽》《哲学兽》等专著,参与主编《2006年-2007年中国诗歌双年选》。他说以往的著述皆为练笔,40岁以后才打开属于自己的写作之域,读过《人迹霜语录》一书,方知此话并非自谦。

        蒋蓝以“民间思想者”自许,但由于他读书多,下笔频频引经据典,这成为他散文随笔的一个灵感的源头和特色,不懂的人或许会把他归为“学院派”;他阅历广,从不轻信作伪面孔和杜撰历史,遇事追根刨底的找真相,可以把他归为“江湖派”。不管有派无派,如今他经营以田野考察——叙述——意义“三位一体”的“新散文”,其文字的知识墨香和山野土气交融为一股别具的蓬勃生气,形成一种极易与出自他手的笔墨区别的个性特质。从这种意义上讲,他经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人迹霜语录》,便是其“新散文”风格渐趋成熟的一个标志。这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一为“拒绝融化的霜语”,一为“蜀地的陈迹与阴霾”,一为“文人的事情”,它们彼此既有类别的反差又有相互的照应,字段时而如猛士提刀四顾,时而如痴情郎柔肠百结,在刀锋般的尖刻中穿插有山月清风般的柔美,诗意的风光与内蓄的深刻,每每给人峰回路转的阅读快感,与柳暗花明的意外惊诧。

        3万字的《刘文彩三姨太凌君如荣枯史》,堪称蒋蓝“新散文”的力作,他为写成这篇触及社会三教九流的奇文,花去了长达两年的时间,七下宜宾,持续采访,查阅尘封的档案,寻访街巷村落白发遗老,真是下足了考察的功夫,而他的目的似乎已经达到。蒋蓝以收放自如的冷静笔触,解读了刘文彩、凌君如得志的1930年代的放纵和倒霉年代的狼狈尴尬,文笔透露刀锋刺目的寒光,又有汶川黑玉的思想碎屑。同时,对凌君如晚景的描述更是饱含人生无常的无奈,恰似一支寒彻肺腑的人性挽歌。特别要指出,这篇笔锋冷峻的长文,淋漓尽致地展示作为驰名诗人的蒋蓝驾驭文字的出色能力,以及情理兼具的鲜明风格,请看:“有些女人是不能老的,她只能属于一个特定的时期。一旦逾出,他不但将失去美丽和腰身,就是连性别也会出现模糊和漫漶,成为庸常人中的异类。这样的女人不是易碎品,而是一张尚未曝光的底片,就这样成了向阳花阵营外的可疑垃圾。”读过蒋蓝的这篇文章,人们大抵可以对奔腾向前的历史长河中那些并不在乎人们的主观意志的漩涡,它会把垃圾抛上岸,也会吞噬不区分是善是恶的生命,一声声慨叹远远不能囊括那无数惊心动魄的隔世奇观与泪洗不尽的红尘遗憾。

        蒋蓝的这部专辑中,有不少是写文化人的,尤其是那些成为文化风景的男人与女人。《林徽因的李庄时代》《人生如蚌,蚌病得珠——何洁的三次人生转折》《内心山水以及牡丹的忧伤——陈子庄晚年轶闻录》《双重火焰——诗人海子15周年祭》等。其间,叙述流沙河、何洁夫妇的离合际遇的《人生如蚌,蚌病得珠》,笔调优雅而苍凉,他把“两位天才”结合和离散的故事讲述得如夏日冰凌的清凉快爽,当想留却留不住的美好姻缘失落在佛寺的门槛前,回顾往事苍茫的笔叹真是感人。由美丽的细节串接成的美丽的故事,使人联想到断臂维拉斯的经典故事,而人们终究无法评判维拉斯的有断臂之痛,还是有断臂之美?想拴住两片云天飘飞的彩云毕竟是徒劳,但是当徒劳后的遗憾成为了蒋蓝的雅致文字,却是使读者受益非浅的启迪。海子是在蒋蓝的心目中的一个有些误打误撞的天才,因为山海关一侧的铁轨上,碾断的不仅是肉身,更有那从稻田里生发出来的准备不足的渴望。这样,他写下一篇《双重火焰——诗人海子15周年祭》的随笔,去追问曾经讴歌过新鲜可爱、充满生机的尘世幸福生活的海子,为什么一方面在天地之间吐诉真诚善良的祈福心愿,一方面又不可思议的要逃避红尘去寻求“极乐世界”的摄魂一刻。显然,蒋蓝不仅格外欣赏文化人的艺境和艺果,也格外牵挂他们的生态环境和命运轨迹,大概属于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吧。

        有关画坛奇人陈子庄的2万字长文,刊发于《天南》创刊号上,标题改为《伤口的纯光迫使黑暗显形:晚年陈子庄》,进一步彰显了蒋蓝非虚构写作的思想与技术特质,他好像一改往日喜欢的议论,他突然不再议论了,只是把自己的观点通过意象的缝隙发散出来,其直指人心的力量一如抽刀后,痛才追上来。

        非虚构写作凸显的是作者对历史的考量和文学叙事能力,在这方面,蒋蓝可谓已走得远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