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以下简称为STS)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70年代前,科学哲学占主导地位,它只关注着科学活动的产品,特别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科学哲学认为科学享有特殊的认识论上的权威性,因为它独自具有客观的、理性的探究方法。(2)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建构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认为不存在关于证据的客观性标准,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利益、谈判协商的事情,或者是制造神话、生产记叙性铭文的事情;科学不仅没有任何特殊的认识论上的权威性,也没有任何独特的理性方法,它像所有受利益驱使的“探究”一样,是一门政治学。(3)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实践文化”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该理论不仅把科学与技术结合成一个整体,而且把这一整体置于社会、工业、经济、政治和非人类等异质性因素之中,让它们共处在一张十分复杂丰富的动态的“无缝之网”之中,强烈表现出一种彻底去中心化的世俗现象特征。 “科学实践文化”的研究不仅较好地解决了科学技术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而且还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广泛把这种“整体的动态分析视角”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工具,用来重审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从中得出了许多更具创新性的看法,更具建设性的政策性建议。
苏州大学出版社在国内首推“当代科学技术论译丛”(包括西奥多·夏兹金等人编著的《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拉图尔的《我们从未现代过》、劳斯的《涉入科学——如何从哲学上理解科学实践》和迈克尔·林奇的《科学实践与日常活动——常人方法论与对科学的社会研究》),旨在引介国际STS的最新发展,并希望通过引介展开国内学界相应的批判性讨论。
西奥多·夏兹金等人编著的《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一书表明“科学实践文化”的出现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当前国际学术界各领域中出现的普遍的“实践转向”的一个个案。文集中的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思考了实践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上的重要主题,如主体性、具身性、合理性、意义、规范性、语言、科学和权力的特征,社会生活的组织、再现和变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sm)视角提倡一条不同于既往认识的客观主义研究径路:关注非人类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引导人类实践、形成并稳定人类世界中无可替代的力量。通过承认非人类因素是人类社会秩序的组成成份和决定性因素,这条研究途径带来了实践优于理论的一个知识观念上的转变:科学不再是对自然的镜像式反映,而是在自然-仪器-社会的机遇性相聚集的实践过程中生成出来的东西,这就为科学哲学重新思考客观性、合理性等一系列概念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河流污染、冷冻胚胎、艾滋病毒、臭氧层空洞、传感机器人,我们的世界中充满着诸如此类的杂合体。它们到底是属于客观的自然世界还是属于社会或者文化的领域呢?传统哲学试图将这些杂合体中的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区分,从而维持传统二元论哲学的纯粹性。然而,纯粹性从未存在过,在此意义上,我们真地未曾现代过。拉图尔的《我们从未现代过》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他呼吁建立一个“物的议会”,希望我们能够正视这些“怪物”的杂合性,而后以这种杂合性来思考传统哲学的主题:主体和客体。将哲学的关注点从纯粹的客体和纯粹的主体转移到杂合的“中间王国”,这就是拉图尔的“反哥白尼革命”的要义所在。
在《涉入科学》一书中,劳斯通过将科学哲学运动置于更广阔的现代性运动之中,获得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反对任何元叙事,反对所谓的“元科学”,而且反对社会建构论的社会认识论方案。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科学哲学纲领,即“科学的文化研究”,这一纲领强调科学实践的差异性、多样性、物质性和开放性。科学实践被理解为一种具体情境中的科学家与工具、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互动。他的实践观不是认识论的,不是表象主义的,也不是以主体为中心的。行动者并不将有意义的模式放置于世界,一个认识者并不拥有知识。毋宁说,有意义的模式从与世界的互动中产生出来。因此,劳斯强调科学哲学家们要“涉入科学”,将自己置身于科学实践的具体情境之中,并形成和科学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被动地解释科学的理论或知识。因此,任何僵化的区分都消失了,一切都产生于科学实践的不断进行之中。
迈克尔·林奇的《科学实践与日常活动》向人们表明如何通过对科学的常人方法论研究,在实验室的日常活动中去展现并且重新认识传统的认识论主题。科学的常人方法论研究反对把科学实践简化为观念体系、公式、方法论规则。科学的常人方法论研究并不否认规则、公式以及其他形式化东西的作用,他只是强调这类形式只能置身于具体的日常科学实践中才有意义。在反基础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前提下,以拯救被社会建构主义所解构的科学合理性与客观性,开辟了跳出相对主义与主观主义的泥潭,回归科学理性与客观性的路径;
译丛分别从当前西方学术界的整体概况、思想史、常人方法论与科学哲学的角度,展现了当前西方“科学实践文化”的整体面貌。期望“当代科学技术论译丛”的出版能够与国内既往的相关研究和思考结合,在批判性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打造共同的对话平台,引发批判性对话的契机。
“当代科学技术论译丛”,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包括:
《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西奥多·夏兹金等编著,柯文、石诚译,36.00元
《我们从未现代过》拉图尔著,刘鹏、安涅思译,25.00元
《涉入科学——如何从哲学上理解科学实践》,劳斯著,戴建平译,35.00元
《科学实践与日常活动——常人方法论与对科学的社会研究》,林奇著,邢冬梅译,4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