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5月11日 星期三

    古代的女子怎样梳妆

    ——读《贵妃的红汗》

    刘舒曼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5月11日   10 版)
    《贵妃的红汗》,孟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36.00元

        孟晖的新作《贵妃的红汗》,我愿意称之为细节之书。或许是男女有别,男性写者专注于历史的宏大叙事,女性写者却对那些幽微的细节情有独钟。对细节的重视是孟晖一贯的书写风格。从《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画堂香事》到这部新著,莫不如此。她由《诗经》、《楚辞》中的蕙兰香草说到古人的香薰和沐浴,从潘金莲的发型拓展到明代女性的服饰,在五代文人花间词中窥探当时的女性生活。在阅读孟晖的过程中,似乎始终有一股氤氲的女人香,穿越历史的时空迤逦而来,经久不散。

        本书的叙事对象依然是那些女性日常所用之物。澡豆、妆粉、头油和胭脂到草木灰、红蓝花等等,几乎囊括了古代女性每日梳妆所需。俞平伯先生曾说过,古人的生活奢侈浪漫,今人的生活奔波劳碌,情趣大不相同。我们对古人的生活,甚至对历史的理解存在着天然的隔膜。许多被当时人视为平常、无须解释的生活细节,在今人看来却匪夷所思,甚至不知所云。

        不用太久远,清代的很多生活细节我们已不甚了了。少时读《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有一个场景让我迷惑了很久。宝钗和湘云请贾府的女眷赏桂花吃螃蟹,凤姐命小丫头去取“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预备洗手”。这绿豆面子是磨成粉的绿豆么?用菊叶桂花蕊熏,取其香味?它的功效是否等同于香皂?读过此书后,豁然开朗。豆子的细末是古代此类卫生用品的主要成分,除了洗手,还被用来洁面和沐浴。豆面加入白芨、白芷等中药后,更具有美白功效。与今日各种洗面乳相比,不遑多让。 

        现代人大约以为自己才是文明人,讲究沐浴化妆,用各类护肤品。古人都是蓬头垢面,卫生状况堪忧,皮肤的保养当然更谈不上。这本书将颠覆很多现代人对古代莫名的优越感。那些精致的洗浴和化妆用品,几乎都是源自天然,没有现代护肤品里让人糟心的添加物。而且,绝大部分都好用不贵,惠及普罗大众,亦有专门售卖这些物品的粉铺或粉店。选择较为简单的配方,普通家庭妇女皆可DIY,并不是大户人家才能享受的奢侈品。当然,少数的富贵人家仍会自制高档的水粉胭脂。

        还是《红楼梦》,第七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平儿无辜被卷入贾琏和凤姐的争吵,挨打受气。宝玉以他一贯的细心和体贴,安慰平儿,并照顾她梳妆。“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窑瓷盒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向他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然后看见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

        这段引文比较长,曹雪芹在呈现一幅活色生香的美人梳妆图的同时,亦向我们透露了清代女性化妆品和妆容的若干细节。首先,孟晖告诉我们,妆粉的容器是含苞未开的玉簪花。以花盛粉,终日熏染,取其香气。再以瓷盒密封,香气不致散发。其次,粉是紫茉莉花种。宝玉特地提到不是铅粉而是茉莉花粉,可见当时市售的妆粉中,几乎都含铅,才会“青重涩滞”。铅粉久用面色会变黑。孟晖指出,古人早就意识到铅对人体的伤害,并在化妆品的制作过程中设法减轻。因此,饱含细腻白色粉末的紫茉莉花种就是最好的纯天然替代品。再次,当时的胭脂是以丝绵浸染红蓝花汁液,阴干而成,用时蘸水化开即可。宝玉说市售胭脂颜色薄,是为降低成本,用生产布匹染料所剩下脚料(红蓝花饼之类)的缘故。不像贾府自制的胭脂,不惜工本。除了红蓝花之外,还动用了花露。清人化唇妆讲究樱桃一点,并不涂满嘴唇。荧屏上近年来清宫剧乱飞,各种装扮,随心所欲。就我所见,《苍穹之昴》里女性的妆容还算比较接近。

        清代女性的妆容,在唐宋女性看来也许太素净了。可以说,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中国女性的化妆史就有多久。不同时代有着截然相异的审美观,这种差异在女性的妆容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环肥燕瘦,在当时都是绝色美人。汉代贵族妇女流行长眉,它的特点是长、阔。到了盛唐时期,则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从南北朝到唐代,美人都抹着大大的腮红,额头绘着额黄,双颊贴满各种颜色和形状的面靥,妆饰相当富丽。而元和以后“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的啼妆,则大概比朋克的装扮还要新潮。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所谓点绛唇是也。这种口脂的颜色现在依然流行。

        除了用于修饰面容之外,古代化妆品更有针对不同肤质,增减配方,解决个体使用者的皮肤问题。这就很类似于今天的药妆产品了。孟晖认为,化妆品的这个特点,与它最初的掌握者有关。最初的化妆和皮肤保养的配方,由少数医生掌握,专供皇家和富贵之家。配方亦由医家代代相传,秘不示人。自唐宋以后,这种垄断才被打破,逐渐形成行业规模。由于它的源头在医,关于化妆和护肤产品的配伍方法多被记载于药典,如《千金翼方》、《肘后急备方》、《本草纲目》等等。今日化妆品行业为标榜产品身价不凡,多用宫廷秘方之类招徕。其实,真要好好挖掘,中国古代的化妆品配方中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

        小时候,我的外祖母每天晨起梳洗,妆台上总有一小碗刨花水,或谢馥春的冰麝头油,用小刷子刷上,令头发顺滑,再盘成发髻。她清洁头发用皂荚,浆洗衣服多用煅烧的草木灰,或土制胰子。洗刷油腻的锅碗,则以过期的面粉加上热水,洗得干干净净。在不长的岁月里,这些东西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我常常怀念这些取自天然的物品,在使用完毕后,复归于自然,真正环保无污染。如今我们的洗护用品中充满了添加剂,化学化工制品在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不少便利的同时,相应也带来很多问题。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层面来说,我们有必要向古人取经。书中展现的生活方式在工业化时代断裂了,如果我们有心,就有接续的可能。  

        正如孟晖在后记中所说,《贵妃的红汗》在“悦读”程度上不如此前数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为了更为详尽地呈现细节,主动舍弃了华丽的辞藻。不但为我们揭示出古代化妆品的具体制作工艺,更让有心一试的现代女性有本可依。孟晖在《潘金莲的发型》中曾想象有人能用咖啡机来蒸制花露,我亦很希望听说有爱美的女性在读了《贵妃的红汗》后,依法炮制,做成玉女粉、玫瑰碱、露花油等物。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当时洛阳最壮丽的伽蓝永宁寺毁于大火。孟晖曾多次在文中对此表示慨叹,并在《潘金莲发型中》写下《珠帘秀》一文。我以为,那些迷人的历史细节,就像那扇散落于永宁寺大火中的珠帘,谁精心串起那些纷乱的遗珠,谁就打开了历史的奥义之书。至于贵妃娘娘为什么流红汗,您可以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