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不语“怪力乱神”。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未必是好事,因为正如庄子所言,这样只能“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袁枚更以“子不语”命名自己的笔记小品集,令人莞尔。人心不仅需要“仁义礼智”,也需要“怪力乱神”,而通俗文化就是以“其怪力乱神”满足人心之需的。读完齐泽克的《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自然会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精神分析能够提供这一洞识?它与通俗文化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在一般人的眼中,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实两者即使不能说“风马牛不相及”,也大异其趣。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精神分析特别关切主体的主观经验,特别是无意识经验。诚然,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它事关主体的心理活动,但这种知识体系是通过研究一系列的特殊现象(如梦、失误和笑话),并以冥想而非实验的方式获得的。此外,精神分析注重动态的心灵观而非静态的心灵观,把运动、能量和冲突视为精神生活的固有之物。精神分析的核心理念是,在人类的心灵中,无意识(包括无意识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是根本和基础,意识性的经验则是心灵这座冰山的一角。人类无法直接探知自己的无意识,只能根据它发挥的作用或产生的后果推测其存在及其运作机制。
因此有人把无意识比作万有引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力量强大。精神分析总是以发展的眼光观察人类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有关人类成长或发展的理论。尽管这些理论颇多重合之处,也颇多冲突,但它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全都强调人类早期与各色人等(包括父母和老师等)结成的关系的重要性,并认为这种关系对人类的成长发挥着构成性(formative)作用:你是怎么的人,你做怎样的事,全都取决于这种构成性作用。一句话,它使你成了你,它“构成”了你。
众所周知,精神分析最初以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特别是癔症)为鹄的,精神分析的历史是从一个名为贝尔塔·帕彭海姆(Bertha Pappenheim)的患者那里开始的。那时的精神分析与神经科学的关系至为紧密。但精神分析之为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之所以能够超越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能像进化论那样对社会和其他科学产生“辐射性”作用,是因为它具有强烈怀疑精神,要对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对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它要破除种种迷障,解除各种自欺,令我们质疑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我们用来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多样性的工具,是我们用来解决各种人生难题的利器。
精神分析的通俗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与精神分析的批判精神是须臾不离的。它运用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理论,剖析各种通俗文化现象。拉康把精神分析既不同于拉康之前的传统精神分析,也与英美精神分析大异其趣。他把自己理解的精神分析(打着“回到弗洛伊德”旗号的精神分析)与符号学和黑格尔哲学融合起来,为精神分析开辟了新疆域。他创造了“镜像阶段”(mirror stage)、“实在界”(Real)、“想象界”(Imaginary)、“符号界”(Symbolic)之类的创造性概念,提出了“无意识是像语言那样结构起来的”、“女人并不存在”之类的革命性命题,影响深远。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1949~)继承了拉康的衣钵。他是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资深教授,欧美众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客座教授,欧陆哲学家和批判理论家。自称“一定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者”和“激进左翼分子”。深受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擅长以通俗文化产品解读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自1989年出版《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以来,出版著作近50种。他不仅对拉康理论自身做了革命性的阐释,而且运用拉康理解阐释通俗文化产品,运用通俗文化产品例证拉康理论。他视野广阔,手法娴熟,解剖通俗文化文本,颇有庖丁解牛之势,因而能够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通过分析通俗文化,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
这在《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一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著,季广茂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