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北京、武汉、上海、广州、南京、香港等地正筹备各项纪念活动。收集辛亥革命前后的史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而昔日冯自由撰述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和《革命逸史》是重要的参考文献。
冯自由原籍广东南海,1882年生于日本横滨华侨家庭,其父主要从事文具印刷业。冯幼年时曾回国求学,1895年夏回横滨,是年11月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后抵横滨设兴中会分会,冯自由之父冯镜如担任会长。当时14岁的冯自由亦入会,做分送信件的工作,为最幼的会员。1897年他进入横滨华侨大同学校学习,1899年秋转入东京高等大同学校,次年升入东京专科学校(后改名早稻田大学)政治科。
从事政治活动
从1900年开始,冯自由投身于政治活动并得到孙中山的指导。为反对康梁保皇言论,他与郑贯公等创办《开智录》(半月刊),公开宣传资产阶级革命,反对清朝专制,鼓吹自由平等思想,发挥天赋人权学说,并易名自由。1901年他又与粤籍留日学生王宠惠、李自重等组织了广东独立协会,反对清政府把广州湾出卖给法国,主张广东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同年,他还与沈翔云、秦力山等合办《国民报》,宣传孙中山的民主主义纲领和主张。1902年以后,他被聘为香港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和旧金山美洲致公堂机关报《大同日报》驻东京记者,从事在各革命组织间传递消息,联络党务的工作。
同盟会首批会员
1905年7月,冯自由在东京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8月,他受孙中山指派至香港、澳门、广州等地从事组织工作,旋在香港建立同盟会分会,陈少白任分会长,冯任分会书记兼《中国日报》记者。次年7月,《中国日报》社改组,冯任社长兼总编辑,并任同盟会香港分会会长。嗣后西南各次起义,香港分会实负联络运动之责,他亦亲自参加了潮州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惠州之役的指挥工作,并间接参加了钦州防城、广西镇南关、钦州马笃山、云南河口、广州黄花岗等历次起义的筹划工作。1910年夏他赴加拿大,任温哥华《大汉日报》总撰述(主编),与保皇派《日新报》展开论战,使得革命声势大增。1911年4月,加拿大同盟会支部成立,冯被举为支部长。他在协助孙中山联络华侨,筹募革命军费及与美洲洪门致公堂合作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海外募款
武昌起义后,他被推为旅美华侨革命总代表回国参加组织共和政府事宜。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任总统府机要秘书。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他改任临时稽局局长,翌年七月“二次革命”爆发,他被捕入狱,获释后赴香港。1914年他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党务部副部长,被孙中山派去美国推行党务及筹款,任国民党美洲支部长,在旧金山出版党的机关刊物《民国杂志》,宣传反袁。1917年,他以华侨代表身份当选为参议院参议员,随孙中山南下护法,失败后旅居香港。
被开除党籍
1923年10月,孙中山着手改组国民党,成立了中央临时执行委员会,冯自由任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参与对国民党改组问题的讨论。1924年1月,他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指派为大会组织宣传审查委员会委员。后与国民党左派发生政见分歧,他被开除国民党党籍,从此开始埋头著述。
1935年,国民党中央党部恢复了冯自由党籍,但他在政治上被冷落。在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境遇中,他走上了“写将逸史寄平生”的撰史道路。1948年12月,冯自上海迁居香港,1951年8月到台湾定居, 1958年在台北病逝。
出版《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上世纪20年代末期以后,冯自由主要从事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撰述工作。1928年至1930年,他出版了从1895年广州起义至1910年黄复兴、汪精卫谋炸清摄政王止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这是一部研究国民党早期活动的重要著作。此著出版后他又获新史料,如关于孙中山及诸先烈事迹、兴中会同盟会及诸革命团体斗争史实与国内外革命报刊创办经过等,乃择其有价值者编为“续编”,以补原书所未及,1946年在上海出版。这部书信息量大,写作之前冯自由曾经收集了革命活动中的大量报道、通讯、私人文件,以及当时党内人士的回忆记录。他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并根据其对民国成立前重要人物和事件的广泛知识,撰写了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党史及其活动。所述事件皆有所本,从而使得该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关于这部书的命名,章炳麟在序言中写道:“其以‘开国前’名者,以为情有诚伪,事有轻重,事后之所为者,不得与事前比;且将前之艰难,晓示后进……”章太炎的这段文字,从侧面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晚年的冯自由作为国民党的右派是落寞的;其二,这本书没有为个别领袖作传、为个人崇拜涂脂抹粉的意思。后来的学者也认为这部革命史“不虚构、不夸张、不隐晦,是尊重事实的”。冯自由在其“自序”中写道:“余不敢谓此取材之丰富出于一切载籍之上,然自信此书实较出版以前之任何记载为详细确实,此余可以负责公言者。”这也表明此书的内容之确切、翔实。
1990年上海书店曾以影印版的形式再版《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撰述《革命逸史》
1936年,冯自由基于国人对于辛亥革命“多数典忘宗,喜谤前辈”的现状不满意,遂开始编撰《革命逸史》。这部书直到1948年才得以全部完成,历时十二年。此书与其前著互为补充和印证,前著主要记载了海内外革命党人起义始末,而《革命逸史》则侧重个人传记和逸事,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曾经连载过《革命逸史》的上海《逸经》杂志、香港《大风》杂志的主编陆丹林认为,这部书“全在事实为本,绝不以个人道听途说来做依据”。这种以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历史研究不仅具有史论价值,还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对后人而言是一笔丰厚的遗产。
关于《革命逸史》的命名,冯自由在其“自序”中说:“史有正史逸史之区别,吾国自周秦迄今三千年来,除官书而外,举凡民间记载及历代相传之遗闻轶事,皆逸史也。逸史又称野史,其所以异于正史者,则正史以简约明达要言不烦为主,而逸史之旨趣,则在于搜罗世闻之典章、故实、嘉言、懿行、旧闻、琐语、奇谈、艳迹,一一倾囊倒箧以出。体例无须严谨,纪载不厌琐细,既可避文网之体裁,亦足补官书之阙漏。”因此,他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践和长年的资料积累,一事一议,一事一题,共计269篇。1939年至1948年沪渝商务印书馆分别出版,第六集因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而未及付梓。
《革命逸史》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国民党早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它功在辑佚钩沉,所记除读者熟知的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的掌故逸事之外,更多的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其实他们也并非“无名”,在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他们也曾是满怀壮志的革命翘楚,为共和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只因早亡或目睹革命中的种种不如意而愤然退隐,以致在后来的史籍中湮没不彰。在写作《革命逸史》的过程中,冯自由并未受自己不被当局重用情绪的影响,而是以史学家的严肃态度,广泛搜集辛亥史料,写作时抛弃偏见,力求准确。章太炎评价他治史“阿私之见少矣”。
由于1949年前出版和印刷的《革命逸史》数量有限,所以一些出版机构仍在不断再版这部书,且均出版第一至六集的全部内容,如1969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再版,1981年(北京)中华书局以“内部发行”的形式再版,2009年新星出版社再版。
此外,冯自由撰述和出版过的史籍还有1920年香港社会主义研究所出版的《社会主义与中国》、1945年重庆海外出版社出版的《华侨革命史话》、194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华侨革命开国史》、194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