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4月27日 星期三

    王林:警惕出版“虚火”上升

    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研制过程所感

    本报记者 陈香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4月27日   05 版)
    “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项目主持人 王林

        读书报:基于什么样的考虑,项目组为小学生研制一份基础书目?

        王林:过去的一些书目推荐,不管是官方机构还是民间机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仅从某一年度,或某一角度切入。第二,之所以叫做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是因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应该阅读一些打底的、共同的图书,其中有一些共同的价值取向。第三,这些年的少儿出版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图书的质量比过去有很大的增长,但还是有很多好书没有进入到大众视野中,我们希望好书能够跳出来。第四,走到任何地方和老师、校长交流,感受是,现在大家基本对阅读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但是,接下来就是怎么读、读什么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在开书目,但是,首先没有按照年龄阶段来分,指导不够细,不够切实,也没有按照文学、人文、科学来分类,而我们认为这种分类很重要,因为阅读不能偏食。还有些推荐,一下推荐很多书出来,反而没有了重点,我们采取30本基础阅读书目、70本推荐阅读书目的形式,就是希望大家都去读一读的。

        读书报:此前,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包括各种书榜,也发布过给孩子们的推荐阅读书目。此次的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研制的?

        王林:首先,书目的公正独立的立场是不用怀疑的。我们前期筹措了比较多的资金,但没有任何一家出版机构的资金参与;研制小组也把这项工作作为研究工作来做,前前后后大概过了六万多种图书,参考了国内外大概50多种儿童文学奖项,国内外100多种推荐书单。在这个过程中,也有6000多名学生和家长的试读,十万名网友的回复。项目组组织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以及小学教师共同研制书单,为避免外界的干扰,我们在研发过程中保密专家身份,研制出来后才公布专家的名单,以对书目负责。研制的理念和推选的原则,还是是否是一本好书,是否够经典,是否能让孩子喜欢,孩子阅读的兴趣也是我们考虑的重要方面。

        读书报:一般的书目推荐,大都会列上出版社,方便读者查找。但基础阅读书目上并没有列出出版方,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林:直到在印刷之前,究竟列还是不列,我们小组内还有争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一些经典名著存在着多重授权、版本多样的情况。比如《城南旧事》,有八九种版本,更不用提《西游记》了,多得不得了。另外,版权在游动。作为基础阅读书目,可能有微调,但不应该随版本的变动而变动。综合很多因素后,我们作出不标出版社的决定,这与很多推荐也不一样。

        事实上,我们在做书目时,比如《宝葫芦的秘密》,丁午绘画的版本反而在市场上找不到了,其他很多版本倒是在。所以,在研制书目的过程中,也反映出很多图书市场上的问题,是我感受很深的一点。

        读书报:其中折射出的图书市场的问题具体是?

        王林:其一,多种版本,作家多次授权、重复授权,还有,版权游移,这都是童书市场的乱象。出版社与作家没有坚持长期合作的经典性的打造,而能够成为经典作品的书,封面、译文、制作等,又有问题。我觉得这首先是作家缺乏版权意识,其次,出版社缺乏经典意识、精品意识,是整个图书出版业虚火上升的表征。一个作品要成为经典,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累积。我们总是说没有经典作品,我们也是想在书单中推荐出来一些经典作品,可是,一本好书如果很快在市场上消失,写得再好,也没有成为经典的希望,只不过可能在圈子里传一传。我们也希望藉此书目,挖掘一些渐渐消失的好作品。比如《我的妈妈是精灵》,图书市场的表现特别差,但是圈子里的人、包括儿童文学界人士,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都觉得是陈丹燕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写得最好的一部。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读者对经典作品缺乏欣赏的眼光和趣味,也缺乏这样的历练。当然,也可能有出版社对好的作品宣传不够的因素。当优秀的作品出现,却缺乏让它生长的土壤,就注定它会消失。比如我们过去很多经典的作品,如郭风的散文,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那种克制的情绪,现在很多作家是写不出来的。但是他早年得奖的《搭船的鸟》根本就找不到了,我们只好用《孙悟空在我们村子里》这样的散文合集。

        而且,我不认为读者的眼光与专家的判断是完全矛盾的。孩子不会自己选书,为孩子购书的权利在大人手里,是老师和家长这样的大人们缺乏阅读的眼光,或者缺乏对童书的了解,导致我们的孩子的阅读品质不高。

        读书报:那么,书目研发和发布之后,有什么具体的推广措施?

        王林:其实我们这个项目具体叫做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的研制与推广。过去书目推荐,找媒体公布出来就行了,我们想,既然叫做基础阅读书目,就要想办法让孩子读到。首先是媒体宣传,把声音传到大多数人处;第二,我们格外关注对大人的引导,比如老师和家长。后续推广上,我们会请老师来做一些教学的示范,以童书为材料来完成教学设计,家庭的亲子共读的视频也会放到网上,包括基金会的一些慈善性的推广。

        读书报:儿童文学走进家庭、走进校园,应该说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方法和模式,关于科学与人文图书,你认为如何与家庭、校园对接?

        王林:其实我们在选书的时候,科学与人文虽然作为重要的类别提了出来,但所占的比例比较小。其一,孩子的阅读,在小学阶段,当然以听故事为主;第二,我们的苦衷是,要拿出经典书目、特别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原创科普和人文经典作品,很难。我们认为,需要像当年推动图画书阅读一样,推动起科普阅读的运动来,这对国家未来的公民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也是一个时间很长的过程。然而,在专家系统方面,图画书的储备比较足,可是科普领域,对阅读、教学、出版研究比较深的专家,确实比较少。虽然国内出版界有一批院士给小朋友写的书,但是,非常深,不是很适合给孩子们阅读。我们希望给孩子写科普的时候,不要单纯呈现科学知识,因为知识很容易过时,而是希望呈现科学家的精神、科学态度,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与科学兴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