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4月20日 星期三

    历史的记忆责任——访伯纳·布里赛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4月20日   09 版)

        在“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第一辑出版之际,记者对译丛主编之一,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里赛(Bernard BRIZAY)先生进行了专访。

        布里赛介绍说,就在几年以前,法国的一般民众对圆明园的这段劫难历史还极其陌生。普通的传媒罕见介绍,只有在一份马勒-伊萨克的中学历史教材中,略略三行字提到了在186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行动,但其中并没有提到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实施的抢劫与焚烧。

        自从2003年《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出版后,圆明园的罹难故事才开始为更多人所知。布里赛认为,圆明园的营建、罹难及其后的历史是一个完全有必要进行长期研究的课题。两年前,属于18世纪乾隆皇帝时期的文物——位于圆明园西洋楼喷水池东北角的两个青铜兽头成功拍卖后,很多法国人知道了这段历史。在法国,有一部分媒体热衷于对“殖民地时代”的怀旧,仍拒绝担负对圆明园劫难的历史责任。英国方面则干脆简单地将1860年在北京的所作所为划归为战争行为,拒绝作出后悔的表示。所以布里赛强调英法年轻人有记忆的责任,牢记祖辈在遥远的东方曾经犯下的罪行。

        说到英法历史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现状,布里赛“抱歉地说”,因为相关研究很少,所以《1860:圆明园大劫难》可以说是这方面最完整的权威著作,被认为揭开了一段在英法被长期掩盖的历史真相。他希望这本书可以为其他历史研究项目以及那些年轻的中国历史学者提供一些可以延伸的思路。他现有两个研究方面的设想,一个是法军统领蒙托邦将军战后回到巴黎时,法国人对他的反应。事实上当年他的军队被媒体指控为抢劫,让他备受煎熬和责难。另一个是巴黎的德劳特饭店和伦敦的佳士得拍卖所经常举行较大的文物拍卖活动,其中很多拍品都是当年从北京掠走的珍贵文物,拍卖会上有详细描述这些文物的目录。这对中国学者来说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和意义的研究课题。布里赛表示如果哪个中国或别国学生对此感兴趣的话,他非常愿意把自己的所有知识传授于他。

        布里赛和上海中西书局目前正在进行继续翻译出版圆明园劫难其他重要史料著作的工作,力争为中国的学者、读者提供关于英法方面完整、系统和原始的战争亲历史料。布里赛还非常希望有中国的学者在研究这些原始史料和中文史料的基础上,写出一部新的圆明园罹难史著作,开展法中之间的学术探讨,还原历史真相,追寻历史细节,牢记记忆责任,寻求流散欧洲各地的圆明园文物线索,对历史负责,对人类负责,对未来负责。

        至于今天的圆明园如何定位?是重修、建设成国耻纪念点,还是任其自然?中国对此有点含混,且争论不休。而布里赛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复:不。他对重建圆明园(或者部分重建)一直持反对态度。他最担心的是,在重建的过程中出现某些现代的干扰,也许会在圆明园原址上建起麦当劳、匹萨店和肯德基?!

        圆明园不仅仅是北京的,中国的,她其实也是世界的,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不论是她的辉煌和梦幻般的建筑与园林,还是遭受惨痛罹难后的废墟。更明确一点是,可以使得每个参观者都有这样的感慨:这样的历史永远不要重演!作为一段痛苦历史的见证,布里赛希望圆明园能够一直保持她今天废墟的样子:一个人类共同的历史见证,一种回忆,一个给人们休息散步的地方,一个深思反省的纪念地。    (本报记者  陈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