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戈伊蒂索洛获马哈穆德·达威什奖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3月23日   04 版)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西班牙大作家胡安·戈伊蒂索洛(Juan Goytisolo)在约旦河西岸的拉马拉获颁第二届马哈穆德·达威什奖。

        该奖以已故巴勒斯坦大诗人马哈穆德·达威什(Mahmoud Darwish,1941-2008)命名,旨在表彰对巴勒斯坦文化生活有突出贡献者。

        戈伊蒂索洛曾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自我流亡多年,他本人也是达威什的朋友。

        戈家三兄弟——何塞·奥古斯丁、胡安和路易斯皆是西班牙名作家,但以今年80岁的老二胡安最具盛名,并对伊斯兰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以及欧洲对它的复杂态度有浓厚兴趣。流亡摩洛哥期间,胡安学会了阿拉伯语,这使他处在一个极佳的位置,来观察20世纪后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因而被公认为少数几个能在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间架设有效桥梁的作家之一。

        西班牙《国家报》上周报道,戈伊蒂索洛在颁奖典礼上赞扬了已故诗人所表现出的宽容与理解的精神。“达威什的诗歌也以一颗公允之心,告诫以色列人,”他说,“提醒他们,大屠杀不能让对巴勒斯坦人的凌辱合法化,也无权使他们在一种种族隔离的状态下,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而这一切,已经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的所有决议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戈先生表示,达威什“清晰而优美地表现出了占领军的残暴,以及对阿拉伯社会民主进程的背弃”。

        达威什是巴勒斯坦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这一文本于1988年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采用。他因心脏手术失败,死在美国休斯敦一家医院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遵其遗愿,空运其遗体至约旦,再转乘直升机返抵拉马拉,为他举行盛大国葬。以色列《国土报》亦刊文,丝毫不失尊敬,称他为“所有巴勒斯坦人的儿子”。

        1931年,胡安·戈伊蒂索洛生于巴塞罗那一个贵族家庭,童年时经历血腥内战,家破人亡,父亲被共和国政府关入监狱,母亲则于1938年死于佛朗哥军队的空袭。25岁那年,由于反对佛朗哥的独裁统治,戈伊蒂索洛流亡巴黎十余年,与小说家和电影剧作家、普鲁斯特的表亲莫妮克·朗热成婚。朗热女士1966年去世后,戈伊蒂索洛成为同性恋,后为此远避马拉喀什,因为当地的文化不会对他的性取向说三道四。

        1954年,戈先生踏足文坛,随后以《身份标志》(Senas de Identidad)、《无地的胡安》(Juan sin Tierra)和《孤独鸟的美德》(Las Virtudes del Pajaro Solitario)等作品扬名,但直到佛朗哥将军1975年死后,他的作品才得以在祖国出版。

        过去数年,戈伊蒂索洛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他于2002年获得奥克塔维奥·帕斯奖,2004年获胡安·鲁尔福文学奖,2008年又获西班牙文学国家奖。2009年,曾有人向戈伊蒂索洛传话,问他是否愿意接受一个由多位阿拉伯文坛名流担任评委的文学奖。他拒绝了,因为该奖由利比亚政府提供资金。

        去年的首届达威什奖颁给了埃及出生的英国小说家阿达夫·苏维夫和南非诗人布雷顿·布雷顿巴赫。

        3月15日出版的《国家报》刊登了戈伊蒂索洛的答谢演讲《在拉马拉向马哈穆德·达威什致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