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2月16日 星期三

    文学之镜中的思想光影

    ——读《歌德思想之形成》

    黎 江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2月16日   10 版)
    《歌德思想之形成——经典文本体现的古典和谐》,叶隽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68.00元

        看到《歌德思想之形成》这个题目,我们或许首先会问:既然谈的是歌德思想之形成,那么什么是歌德之思想,或者说歌德的思想又是怎样的呢?

        歌德一生八十余载,在世而又出世,既是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又是心怀古今的世界公民,既热衷于科学的发现与研究,又不断拷问自己的灵魂,把情感与智慧化成不朽的文字。他一生经历了狂飙突进、启蒙运动、魏玛古典几个对德国文化史有着非凡意义的发展时期,经历了拿破仑的战争,看到了法国大革命给世人带来的希望和痛苦。他热爱和谐而自然的古希腊众神文明,向往让人更加靠近真理的东西方思想的交融。可以说,他既是社会中不断行动的人,又是身居静室的观察者。他观察社会,反思自我,虽是匆匆过客,却感知到永恒,也传递了永恒。无论在德国文学史,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歌德都可谓是一座高峰,而他的作品所传达出的思想同样厚重而深刻。

        从青年时代直到耄耋之年,歌德的思想从激情与冲动发展到凝练深沉的古典和谐,其间自是不乏矛盾与抗争、痛苦与无奈。经过数十年社会与生命历练,歌德把自己对生命与世界的感悟都注入笔端,育出一个色彩纷呈的思想花园。所谓歌德思想,一方面指的是歌德在生命各个阶段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神、人与宗教、人与社会乃至个人与民族、民族与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对爱情与婚姻,对革命与战争,对艺术与生活的领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歌德经过一生的辗转追寻,最终达到的和谐与东西大同之境。

        于是,本书作者不仅着力阐述了歌德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所体现出的思想,也通过按时序安排的章节展示了歌德一生思想发展的脉络。为了充分认知歌德的重要性,作者立足于德语文学史,通过文本阐释,大胆地同时从多个视角剖析了这位“诗人思想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所在,其中不乏亮点,这里笔者只介绍其中的三个特色。

        首先,作者大胆把歌德从文学领域请出,使之置身于世界思想家之林,通过与其他作家与思想家的比较,让读者对歌德的智慧与歌德的影响有更为透彻的理解。不过,这一跨越依然以文学作品为依托,不仅详细分析了歌德的多部代表作品,而且把这些作品与具有典型意义的其他相关的德语作品进行了比较,譬如《少年维特之烦恼》与尼柯莱的《少年维特之欢乐》;《埃格蒙特》与克莱斯特的《洪堡王子》;《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与蒂克的《弗朗茨·斯泰恩巴德的漫游》等。

        《维特》代表了歌德在狂飙时代的叛逆和理想追求。《埃格蒙特》则体现出歌德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沉潜低调”。主人公埃格蒙特不像维特那样反叛,而是选择了妥协,以求得平衡。他虽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自己的自由理想,却是一个具有伟大人性的英雄。而麦斯特则是寻求理想、探索真理的代表。在歌德晚年完成的《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中,我们则可以解读出歌德古典晚期的思想倾向,那是一种对古典和谐思想的追求。可以说,歌德的一部部作品体现了歌德不同时期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他的困惑、矛盾与发展。正如作者所言,当我们走进他的文学世界时,就可以“借助智慧与思辨探究他的思想演变的微妙过程,这是一般的文学史研究和传记写作所难以达到的。”

        有鉴于此,在洋洋洒洒的三十余万字中,作者通过对歌德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剧作、长篇小说、诗集等有条不紊的梳理,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歌德思想从狂飙时代经复归启蒙进而发展到古典和谐及其更高境界:东西大同的过程。

        其次,从文中的旁征博引来看,作者不仅十分熟悉歌德的作品,也阅读了大量中德文评论书籍,并在行文中自如地加以运用,使得每一个论证都言之有据,令人信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并未停留在西方视角之上,而是自由地辗转于中西思想之间,不仅在论歌德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引证西方哲学家、作家与思想家,更想到了老子、孔子,想到了陈寅恪、钱锺书、朱光潜、宗白华。

        在分析复归启蒙思脉的歌德思想时,作者首先选择了歌德的一篇寓言《列那狐》。其中,作者不仅将猴子马丁的一段“世事练达”的话与《红楼梦》中的“护官符”作了比较,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列那狐的经历,则让人不由想到了那位不学无术却无往而不利的韦小宝……”不过,作者又进一步发现:“列那不仅是一只会动脑求生存的动物世界的狐狸,还是一个具有生存智慧与深远关怀的知识精英。他不但意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而且也能在思想根源上考虑问题的所在。”短短几句话,让读者不仅想去看看歌德笔下的列那狐究竟是个怎样的角色,也不禁在心理上贴近了这位生活在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早期的一代文豪。他不仅深刻地刻画出了人性中的卑劣,也展示了这卑劣滋生的根源与温床。而“知识精英”一词的运用,更是把两百多年前的德国与今日的中国连在一起,让人忍不住去深思“尊重道德”、“避免邪恶”的重要。

        再次,在谈论歌德思想的途中,作者对歌德的爱情经历也给予了关注。

        歌德一生多次堕入爱河。在一次次爱情经历中,他不断获取新的创作灵感,与此同时也把一个个痴心的姑娘兀自抛入无情的过去。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本书作者援引了宗白华对歌德的看法:“歌德无往而不负心”,是因为“他若不负心,就不能尝遍全人生的各境地,完成一个最具人性的人格”。

        那么,歌德本人究竟是如何理解女性对他生命的意义呢?关注歌德思想的作者同样不惜笔墨,对歌德的几部与爱情、婚姻有关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发现,在歌德所留下的一个个爱情悲剧背后蕴含着深层的精神意义,那就是:“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上升”。其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便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的诗剧《伊菲洁莉在陶里斯岛》。作者断言:(一心追求伊菲洁莉的)“托阿斯的刻骨之爱所反映的不仅是德国古典时代知识精英对美之追寻的渴望和探寻的真切,而且也还意味着美与自由之间本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当审美成为可能的时候,自由之路实际已然铺就。”从这个角度来看,歌德无法像普通人那样为爱驻足,而是为爱蒙上了一层艺术的宿命之纱,既美且悲,或许反之亦然,究竟怎样,或许我们这些凡人永远无法理解。

        虽说歌德也有凡人的一面,毕竟他也是与我们一样由骨肉构成,但他的灵魂知道更为深刻的东西,或者说,他能把灵魂所知道的那更为深刻的东西化作语言,让我们有感知的可能。在《歌德与绿蒂》(即《绿蒂在魏玛》,马文韬译)中,托马斯·曼借黎默尔博士之口说歌德是个“具有伟大精神的非凡人物,同时又是自然的骄子和知己,他体现了非基督教的和谐和人的伟大”。

        而《歌德思想之形成》的作者也随着对歌德经典作品的研究,对歌德的情感从“批评的敬意”发展为深刻的理解。

        在为本书写作的序言中,德语文学研究领域的前辈范大灿先生直言道:“这部著作有许多大胆的论断,人们也许会对其中某些论断提出质疑,但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创新。恪守前人的——哪怕是伟人的结论,都无助于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学术研究本身就要求研究者……敢于在争论中探求真理。”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度审视歌德带给我们的启示,纳古今中外与心灵于宇宙中,以一颗谦卑的心共同探求真理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