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2月16日 星期三

    一个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假装的社会,本来就是很荒诞的。这样的社会意味着文化的平庸化、低俗化,或者干脆就意味着文化的消解。文化本来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社会要用财富才能养育它,个人要靠努力才能获得它,而互联网时代,正在以一场人人可入的假面狂欢舞会,将文化糟蹋成一个垃圾场。

    《假装的艺术》:互联网时代之教猱升木

    江晓原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2月16日   09 版)
    《假装的艺术》,[美]劳伦斯·怀特德-弗莱著,赵悦译,南方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25.00元

        一本立意低俗的坏书正在畅销——仅一个多月就重印9次,已销售了十余万册。

        披阅此书,立刻让我想起古时成语“教猱升木”。猱是一种猿猴,本来就善于爬树(升木),何用再去教它升木呢?所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教唆、撺掇坏人去做坏事。当然,任何比喻都不是绝对贴切的——读这本书的人绝大多数肯定不是坏人。

        在互联网时代,“假装”本来已经非常容易了。那些为了“把妹”或“钓男”而在网上和人聊天的人,同时开着“百度”或“谷歌”的窗口,随时搜索,以便在聊天时将自己假装成智慧、博学、练达、新潮……等等的样子。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你生活中哪里会遇到现在这样满街的各界“达人”呢?可是这本书的作者,面对这种荒诞情景还嫌不够,决定写一本书来“帮助”大家进一步假装得更加到位。

        这本小书的原文书名相当冗长:The Art of Faking It: Sounding Smart without Really Knowing Anything,副标题直接招认了本书的宗旨:让你不用真的懂得任何事情,却仍然能够开起口来显得smart——这个词汇含义丰富,上面用过的“智慧、博学、练达、新潮……等等”,都可以装进这个大口袋中。

        互联网给人们一个假象:每一个人都可以向全世界、全宇宙发表自己的高见,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当代文化的建构;文化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文化人人都可以搞。这个假象让千千万万原先没有机会发表自己见解,又不愿意通过正常渠道——主要是文化学习——来获得发表资格的人,感到欢欣鼓舞。就好像一夜之间,传统的“门槛”消失了,自己无需做任何努力,就可以和任何一个伟大人物平起平坐了。这个假象试图让人们相信:你现在写一篇博客,发一条微博,“全世界都可以看到”。

        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

        确实人人可以写博客,人人可以发微博,全世界的人如果真的“想”看你的博客或微博的话,他们确实可以看得到。但问题就在于,他们想不想看?事实上,只有明星、名人的博客或微博,才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去看和转发,一个小人物的博客和微博不会有人去看,也不会有人转发。

        也许有人还有幻想:不是有许多“小人物”靠着互联网成功上位了吗?不是连“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也可以红遍天下吗?其实这些所谓的小人物的“成功”,都是某些“大人物”在背后策划运作的结果。对千千万万真正的小人物而言,互联网带给他们的只是假象和幻想,在他们热情参与的背后,浮现着资本增值的粗鄙狞笑——比如,热衷微博的“小人物”们,让网站和电信增加了利润,自己花掉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实际上最终一无所获,这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为他人做嫁衣裳吗?

        和上述主要由互联网造成的假象“配套”的,正是对“假装”的急切需求。

        本来社会各有分工,对于真正的文化和公共言论,绝大部分公众原先既无参与的动机,也无参与的兴趣。但现在许多人的兴趣被互联网撩拨起来了,因为有人(其实就是那些运营资本的人)让他们相信:你也可以参与!你可以对全世界发言!“资格”忽然从天而降,“资质”却仍是原先的,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假装。

        这本《假装的艺术》,分为二十个话题,依次为:电影、书籍、话剧、把妹、钓男、美酒、珍馐、旅行、古典音乐、爵士乐、流行乐和摇滚乐、纽约、建筑、健身、瑜伽、网球、电脑、星座、精神分析或心理学、社交。不难看出,这二十个话题都是饭局、酒吧和网上聊天时经常会用到的,所以需要假装一番,免得在这些场合出乖露丑。

        具体如何假装呢?可以看一个例子——就挑第一个话题好了:电影。本来,一个人要想真的“懂”一点电影,除了阅读相关书籍和杂志(随便你是在网上读还是读纸质的),还有一番死笨功夫是无论如何免不了的——你总要花足够多的时间去看足够多的电影才行。但是如今人人浮躁奔竞,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看电影啊?那好,《假装的艺术》就来告诉你,根本用不着傻乎乎花时间去观影和读书读杂志,“装作精通电影简单无比,你只要掌握一些简单概念和专业用语即可”。

        具体怎么做?有如下几条:一、谈电影不要谈明星和剧情,只谈导演。二、“彻底不谈电影内容是个很帅的选择”,你只需谈论导演的八卦。三、谈论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导演时一定要热情洋溢,对其余导演则冷淡。不过要注意,实行这三条时一定要装得很深沉,比如《无间道风云》是斯科塞斯关于“暴力、忠诚和美国梦”的电影,而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则是“有远见的悲观主义者”,如此等等。

        剩下的事情,就是记住少数几部名片、几位名导和一些电影术语。比如《公民凯恩》、《一条安达鲁狗》、格里菲斯、布努埃尔、费利尼、黑泽明、“摄影”、“暗色调”、“出色的剪辑”、“深邃而忧郁的暗景”等等。

        窥一斑而见全豹,《假装的艺术》中的其余十九个话题也是同样货色。

        如果一定要为这本《假装的艺术》辩护,也许可以说,这只是用较为另类的风格提供了一些肤浅的入门知识,也没有什么坏处嘛。你看看国内网上那些贴,能达到该书中那种假装水准的还真不多,让大家学习学习,假装假装,也不失为一种提高嘛。

        在理性上,我可以同意这样的辩护。但是我总有一种担心:文化修养本来是令人尊敬的素质,是需要经过长期努力学习、涵养、陶冶才有可能逐渐具备的;消费品位也是要靠时间、精力和金钱的耗费才有可能逐渐培养起来的。现在可好,只消将这本小书读一遍,记住一些名词和品牌,就能轻易“妆成”达人、潮人、大腕、阔佬等等。好玩倒是有点好玩,但是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已经变成不需要真才实学真材实料的“虚拟世界”了?一个人靠这样假装的“艺术”,难道真的可以出来闯江湖混世界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靠假装出来混,不担心将来“还”吗?

        也许还会有人这样为《假装的艺术》辩护:有那么严重吗?不就是教人附庸风雅吗?附庸风雅有什么不好?不是有“风雅自附庸始”的古训吗?

        确实有这样的古训。但是,在淳朴的古人心目中,附庸风雅毕竟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真正的风雅才是可以骄傲的。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吧:两个《假装的艺术》的熟读者相遇聊天——考虑到该书的畅销程度,发生这种场景的概率已经相当大了,两人都祭出从同一本书中学来的法宝,装着大尾巴狼,彼此攀谈起来,很快两人心里都知道对方是从哪儿学来的,却碍于礼貌不能说破,只好以假对假,假来假去,那是多么有趣啊!这样出来混,只怕当场就要“还”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